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人 ,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学者。 人物生平 1 早年经历 1877年12月3日(清光绪三年丁丑,十月二十九日),王国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府...
王国维晚年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史新证”、“尚书”及“说文”三门课,反映出他学问的最后归宿,对传统道德文化价值的认同,对国学的肯定。 国学大师的精神生命 1927年六月二日,王国维竟在声誉日隆之时,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留下遗书,其中有经典四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
王国维不想去,是因为担心机关中人事倾轧,他只想专心自己的学问,并不想参与这些复杂的人事关系。幸好,胡适拉着王国维到清华大学走了一圈,他勉强对这所学府有所改观。后来吴宓知晓王国维的性情,明白他有自己的坚持和倔强,便以三拜之礼上门请王国维出任,王国维十分感动。那时,他对满目疮痍、动荡不安的时局已...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 管理 百科 讨论 精华 等待回答 切换为时间排序 ...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投水自尽,溥仪为他上谥号“忠悫”。王国维的一生让人唏嘘又敬佩,他的学问成就令人敬仰。王国维也是一位大书法家,但这一身份关注的人并不多。王国维的书法是在父亲王乃誉指导下启蒙的。乃誉“书学褚河南(褚遂良)、米襄阳(米芾),四十以后专学董华亭(董其昌)。”受此影响,王国维...
1927年6月2日上午,还有两天就是那年的端午节。颐和园的园丁听到几丈外一声水响,刚才还在鱼藻轩独自抽烟的老者,转眼间跳入湖中。园丁急忙赶来将人救起,仅几分钟,竟去了一条命。湖水很浅,王国维被水下的淤泥堵塞了口鼻,瞬间窒息身亡。死亡是如此容易。车夫还在颐和园门口等他出来,家人还在家中等他回去,可他...
清华研究院导师及助教合影(第一排左二为王国维,左三为梁启超)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词梁启超自杀这个事情,在道德上很是问题:依欧洲人的眼光看来,这是怯弱的行为;基督教且认做一种罪恶。在中国却不如此——除了小小的自经沟渎以外,许多伟大的人物有时以自杀表现他的勇气。孔子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
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尽花辞树"这样的诗句震撼了无数人心。他尽管只有中学学历,却成为了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他用“人生三境”揭示了世间的迷茫,却最终投湖自尽。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的一个书香世家 当时距鸦片战争已经过去了30多年,腐朽的大清帝国在风雨...
1927年,50岁的王国维自沉,凄惨现场不忍直视,16字遗书字字诛心 引言:无论是战争或是和平时代,爱国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忠贞义胆的爱国之士与热血澎湃的爱国故事。历史齿轮转动数千年,爱国精神也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的...
于是,夏天的一个傍晚,他登上了硖山,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下,王国维漫步在寺庙中。寺庙仿佛沐浴着佛光,他在那一刻仿佛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寄托之所,王国维在寺庙苦苦思索,写下一首词,最后一句,火爆朋友圈,无数人奉为座右铭,便是这首《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云。试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