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学者郭沫若就《王兴之夫妇墓志》和《谢鲲墓志》撰写了两万余言的考据专论《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发表在《文物》杂志上,引起学界的强烈震动。郭氏认为从王兴之墓志的书风来判断,王羲之即便写有《兰亭序》,也应不脱隶书笔意,而非后代所见飘逸潇洒的行书风格。南京学者、书法家高二适先生继...
墓志中载王兴之“咸康七年七月二十六日葬于丹杨建康之白石”,可知这里在东晋时应属建康县管辖,王氏的具体葬地称“白石”,即东晋时有名的军事重地“白石垒”,《建康实录》和《舆地志》记其位置在“苏峻湖东岸,县西北二十里,石头城正北”,与墓志所列地理坐标正合。 字迹相同,...
王兴之墓志与王丹虎墓志 二、《王兴之夫妇墓志》与《兰亭序》真伪辨 王兴之官征西大将军行参军、赣令,是琅琊临沂人,据学者考证,王兴之是书圣王羲之的叔伯兄弟。 《王兴之夫妇墓志》出土于1965年1月,当年5月在同一地点出土了《王丹虎墓志》(359年立),12月出土了《王闽之墓志》(358年立),王氏“三碑”墓主是一...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王兴之夫妇墓志》于1965年在象山一号墓中被发现,目前珍藏在南京市博物馆。此墓志为石质,尺寸为长4厘米、宽5厘米、厚12厘米。它是在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随王兴之的亡妻宋和之的葬礼一同被埋入墓中的。值得注意的是,墓志的两面分别刻有夫妇二人的墓志,这些墓志分别刻于340年...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 【年代】:东晋 【类别】:墓志 【尺寸】:长37cm,宽28cm 南京市鼓楼区象山东晋王氏家族墓葬出土;藏于六朝博物馆 该墓志1965年出土,墓志刻于墓石的两面,字迹相同。其墓志磨光平整,划有界格,结体紧密,字形方整,笔画挺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
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王兴之葬于晋成帝成康六年(公元340年),妻宋和之墓志刻于永和四年(公元348年),两志相隔8年,但字迹相同,可能为一人所书,1965年1月19日出土于南京燕子矶人台山。 王兴之为王羲之叔父王彬之子,和王羲之是从兄弟。比王羲之小6岁。王兴之妻宋和之墓志书写时间...
朴实奇拙、方整遒劲,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欣赏 1965年1月19日,在南京郊区新民门外人台山出土了东晋《王兴之夫妇墓志》。墓志上的字体是带隶意的楷书,与南朝的《爨宝子》相似,用笔多方,结体奇拙。因为墓主王兴之是王羲之的叔伯兄弟,又是同时代人(墓石刻于晋成帝咸康七年,公元三四一年),故郭沫若先生据此在一九...
王兴之夫妇墓志的用字和刊刻方法,来自于民间但又高于民间,以“文人气”、贵族士大夫的审美为旨归,是对民间书刻“雅化”和“精整化”之后的形态。《王兴之夫妇墓志》与《兰亭序》虽然写作于同一年代,但分属不同的两大系统——“铭石书迹系统”和“手书墨迹书迹系统”。他们在功用、书者心态与材料的规定上,对字...
王兴之夫妇墓志:引发《兰亭序》真伪辩论的书法|走近“汉字中国”特展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是记录、传承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更是承载中华文明奔腾不息的汤汤之水。在其使用过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