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后庭花]典故_名词解释:也作“玉树”、“玉树歌”、“玉树花”。陈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共赋新诗,采其尤艳丽者令宫女歌之。《玉树后庭花》是这些歌曲中最有名的,被后人称作亡国之音。后用作咏荒淫亡国的典故。〔出典〕《陈书·后主沈皇后传》:“后主每引宾客对贵妃等游宴,则使诸贵人及女学士与...
文史典故|《玉树后庭花》——亡国之音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陈后主是南北朝时期陈朝的末代皇帝。他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却荒淫无道,不理政务,每日只与一些文人游宴后庭、制作艳诗,对北方强大的隋朝毫无防备,据传,他精于音律,曾谱写...
1 寓意是:用此典故比喻历代帝王败国亡家的预兆(先兆),故此曲被喻为“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历史典故讲述六陈朝陈后主的贵妃张丽华本是兵家出身,她发长七尺,光可鉴人,陈后主对她一见钟情,据说朝堂之上,还常将其放在膝上共商国事。当时杨坚正积蓄兵力,有夺取天下之心,而陈后主并不在意,...
南朝陈后主在位的时候,大建宫室,生活奢侈,创制了 《玉树后庭花》等歌曲来寻欢作乐。 作者指责商女实际上是一 种曲笔,他真正想指责的是那些听歌女唱歌的人,他们只知道 享乐,不关心国家,没有忧患意识。 结果一 题目 请简述最后一句的《后庭花》的相关典故,并分析作者指责商女的用意。 答案 答:南朝陈后主在位的...
玉树后庭花的典故是什么 “玉树后庭花”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有一位叫做苏轼的诗人,他曾经写下了一首名为《题西林壁》的诗,其中提到了玉树后庭花这个典故。这首诗讲述的是苏轼游览了西林寺,在那里他看到了一片梧桐树,树上开满了美丽的玉树后庭花,花朵纯洁
“后庭花”本是一种花的名,这种花生长在江南,因多是在庭院中栽培,故称“后庭花”。后庭花花朵有红白两色,其中开白花的,盛开之时使树冠如玉一样美丽,故又有“玉树后庭花”之称。 《后庭花》又叫《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本来是乐府民歌中一种情歌的曲子。南北朝陈朝最后那个皇帝陈后主...
可见,在明朝,后庭花就已经成了肛门的雅称了。(手动羞涩) 玉树后庭花,在历代诗人词人的化用下,这个典故可说是家喻户晓了。据统计,凡用典的形式就有“玉树”、“庭曲”、“庭花”、“玉树花”、“后庭曲”、“后庭花”、“玉树庭花”、“玉树歌”、“后庭玉树”、“后庭余唱”、“后庭遗曲”、“琼树遗音”...
玉树后庭花,玉树后庭花历史典故,故事玉树后庭花出处,历史典故, 曲调名称,也作“后庭花”、“歌玉树”、“南朝旧曲”等,南朝陈后主及其幸臣所制。陈后主(553-604年)即陈叔宝,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