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出自:(《庄子·天下》) 【注释】 精神:精气、神明。傲倪(ní):轻视,蔑视。 【译文】 只有庄子他同于大道、在精神上与神明自由往来,而不蔑视万物;不涉足人间的是非,而与世俗之人和平相处。 感悟:庄子的灵魂是自由的,是可以跟世俗和谐共处的,尊重万物...
1、“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作者是庄子。它的意思是—— 独自和天地、精神相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谴责是非。 2、附原文: 芴漠无形〔1〕,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2〕,神明往与〔3〕!芒乎何之〔4〕,忽乎何适,万物毕罗〔5〕,莫足以归〔6〕,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
这与题干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谴是非”相吻合,故选择B项。A、C、D三项中所述的思想家并未提出类似观点,故均排除。 【知识拓展】儒家具有积极入世的观点,即主张积极地参与社会事务,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道家主张出世,即远离社会,隐居避世。这是先秦诸子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所提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今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 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注释】 精神:精气、神明。 傲倪(ní):轻视,蔑视。 【译文】 只有庄子他同于大道、在精神上与神明自由往来,而不...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瑰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彼其充实,不可以已。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也,可谓稠适而上遂矣。虽然,其应于化而解于物也,其理不竭,其来不蜕,芒乎昧乎,未之尽...
《天下》篇中讲,庄子有超越现实的一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逍遥”四境 新京报:的确,《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超越性令人印象深刻。可为什么这样一个寻求避世自保,在乱世中选择做旁观者的人,最终并没有选择彻底的隐居,而是倏忽穿行于世俗之中呢?这或许也与庄子所...
1庄子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目的,并提出了“见独”、“坐忘”、“心斋”和由技进道的修养方法,做到精神专注、心思凝聚、心无所知,无已、丧我、虚静,使心灵达到恬静而自由的境界。这从一个侧面证实( ) ①人的精神超越物的束缚才能获得绝对自由...
庄子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绝对精神自由,提出了见独、坐忘、心斋和由技进道的修养方法,做到精神专注、心思凝聚、心无所知,无己、丧我、虚静,使心灵达到恬静而自由的境界。这从一个侧面证实 ①人的精神超越物质的束缚才能获得绝对自由 ②人只有摆脱社会制约才能获得真正自...
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人生在世,无论过什么样的生活,总是有人对你指指点点。当我们遭受嘲讽,被人否定,内心注定戚戚然。即使这样,仍然有很多人愿意飞蛾扑火,因为他们太在意别人了。人是群居生物,为了不被孤立,努力合群是常态,但是委曲求全也要融入不适合的圈子,那就...
意思是: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出自:战国庄子《庄子·杂篇·天下》原文选段: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其书虽环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諔诡可观。释义: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庄重的话,以危言肆意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