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居住环境,在饱经丧乱后有一安身立命之地,心情舒展旷放。颔联写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与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一旦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就不免挨饿的凄凉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还在兴致勃勃地赞美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显狂态。尾联写出这种饱经患难,却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狂夫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①娟娟净,雨裛②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③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
狂夫(760年)唐 ·杜甫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创作地点:四川省成都市 万里桥(诸葛亮送费祎聘吴,祎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名)西一(一作新)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娟娟静(一作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这首诗就是作于这期间。 赏析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
杜甫这首诗写于公元760年,即唐肃宗上元元年。诗人先后在高适严武和众多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结束了战乱逃难的状态,获得短暂的安宁。虽然此时杜甫刚刚获得安定,但他在《狂夫》这首诗中,以自嘲的口吻抒发自己的不遇之叹,仍然表达了充分的自信,以至于把诗歌题目定性在“狂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狂夫①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狂 夫唐〕杜 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 娟娟净,雨浥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 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问:本诗题为“狂夫”,前三联却全不见“狂”字,请对此加以分析。
狂夫唐代: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篠通:筱)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写人,写景,生活,乐观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居住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
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 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裛(yì):滋润。厚禄故人:指做大官的朋友。恒饥:长时间挨饿。填沟壑(hè):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
这其实是一种顺应时势、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杜甫把百花潭水比作沧浪之水,就表明他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能从身边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有一种安贫乐道的劲儿。再看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这两句简直绝了!微风轻轻吹拂着翠绿的竹子,竹子显得格外洁净美好;细雨滋润着红色的荷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