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导致的肝损伤。其中药物特异质性反应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药物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引发肝损伤,常可预测;毒性与剂量呈正比;自暴露于药物,到出现肝损伤的潜伏期,通常较短。这类肝损伤诊断相对较为容易。 药物通过产生特异质反应导致肝损伤,无论机制还是症...
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iDILI)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主要原因之一,约66.4%的iDILI相关ALF会发生死亡或需要肝移植(LT),早期识别高死亡风险的患者,对于优化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管理至关重要。目前,已有几种DILI相关ALF预测...
1、特异质为宿主相关性,而非药物特性或剂量相关,可能不常见于大多数人,但未必“罕见”。 2、耐受: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 3、适应: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后恢复正常。 4、易感:药物治疗过程中或停药后出现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
高源, 石伟, 肖小河, 柏兆方, 王伽伯. 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体内评价模型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 2024, 21(1): 33-39.
2. 直接肝毒素药物(如APAP)一旦超过阈值剂量或使用时间,可导致几乎所有暴露个体的肝损伤。 3. 特异质型DILI在很大程度上与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无关,其特点为发生率低,药物潜伏期以及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可变。 4. 特异质型DILI是由宿主对药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所致。
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有学者[1]提出:GTE致肝损伤为特异质型,并且发现HLA-B*35:01为其易感基因,该研究结论被写入美国胃肠病学会发布的最新版《特异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和管理指南》[2]和美国肝病学会发布的最新版《药物、草药和膳食补充剂诱导的肝损伤实践指南》[3]。然而,中国作为茶叶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至今...
间接型DILI是指某些药物通过改变或加剧先前存在的肝脏疾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或脂肪肝,或通过改变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而间接导致的肝损伤。这一新类型的提出,拓展了DILI的概念和分类,作为继固有型和特异质型DILI以外的第3种类别的DILI已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可,但关于其定义和范畴仍不够明确。Hoofnagle等[1]在首次提出这...
2.一旦超过阈值剂量或使用时间,直接肝毒素药物(如APAP)可对几乎所有暴露个体造成肝损伤。 3.特异质型DILI在很大程度上与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持续时间无关,其特点是发病率低、药物潜伏期以及临床和组织学特征可变。 4.特异质型DILI源于宿主对药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反应。
2014年6月美国胃肠病学会( ACG)发布了全球首个关于药物性肝损伤( DILI)的临床指南:"特异质型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和管理",其内容涵盖了特异质型DILI( IDILI)的危险因素,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等各方面,同时对草药和膳食补充剂( HDS)引起的DILI和慢性肝病患者的DILI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指南对规范DILI的临床诊断和...
PD-1/PD-L1抑制剂介导的免疫介导肝损伤不同于特异体质型药物性肝损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新型抗肿瘤药物,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引起免疫介导肝损伤(ILICI);ILICI与特异体质型药物性肝损伤(iDILI)有诸多不同。本研究旨在探索免疫介导肝损伤与iDILI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