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二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艇),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此外,还研制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
“特二式内火艇”的意思是“第二型带有内燃机的小艇”,但是其实它应该是两栖坦克,因为日本帝国海军没有两栖战车编装,两栖战车在帝国海军中以船只属性造册列管,故簿册中它们被归类在内火艇(配备有内燃机的小艇)这个项目当中,故名。之后还有特三式和特四式,但是都未能量产。其实,水陆两用坦克的开发并不是由海...
“特二式内火艇”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特二式内火艇”是二战期间日本生产数量最高的两栖坦克,其研制过程也充满了奇特的色彩。早在1928年,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
平心而论,虽然在原本的计划中特二式内火艇可以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因为战争中后期日军资源匮乏导致产量不足和较早的定型时间,这种战车在实战中的表现让人大失所望,是一款比较失败的武器。 可以说,特二式内火艇是二战期间日本“海军造坦克,陆军造航母”怪异背景下的标志性产物。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日本海陆两军...
日系特二式内火艇Ka-Mi,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高的两栖轻型坦克,战斗权重为1.0,在更新1.65“武士之道”中引入。早在1928年,由陆军牵头的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石川岛重工负责该两栖坦克的研发,最初也是陆军的秘密研发项目。到了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制成了2辆水陆坦克样车,...
接上一期,继续来讲日系特二式内火艇。防护方面,该车以九五式轻战车的底盘为主体,车身采用三段式结构,前浮箱和后浮箱均由3毫米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车体正面为12毫米,侧面及后面为10毫米,底部为6毫米,车体底部和挡泥板装甲也为6毫米;炮塔的前面、侧面和后面的厚度均为12毫米,顶部为6毫米,炮塔座圈和炮盾...
车体装甲正面: 12 mm 侧面: 10 mm 背面: 12 mm 底部: 6 mm 炮塔装甲正面: 12 mm 侧面: 12 mm 背面: 12 mm 顶部: 6 mm 介绍"特二式内火艇:基于九五式轻战车设计而成的,是二战期间日本唯一投入量产的两栖坦克。总产量为 180 辆。" 解锁途径经验解锁...
日系1.0权重特二式内火艇,下期 接上一期,继续来讲日系特二式内火艇。 防护方面,该车以九五式轻战车的底盘为主体,车身采用三段式结构,前浮箱和后浮箱均由3毫米厚的软钢板焊接而成。车体正面为12毫米,侧面及后面为10毫米,底部为6毫米,车体底部和挡泥板装甲也为6毫米;炮塔的前面、侧面和后面的厚度均为12毫米,...
日系1.0权重特二式内火艇,上期 日系特二式内火艇Ka-Mi,是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数量最高的两栖轻型坦克,战斗权重为1.0,在更新1.65“武士之道”中引入。 早在1928年,由陆军牵头的日本军方就开始了水陆装甲车辆的研制工作,石川岛重工负责该两栖坦克的研发,最初也是陆军的秘密研发项目。到了1933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