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与其纠结于「侘寂风」,不如去深入了解一下日本传承千年的四大美学概念:物哀、幽玄、侘寂。 物哀:感伤与感叹的交织 🌸 「物哀」这个词初看很容易被「哀」字误导,以为是对事物的哀叹。但实际上,日语中的「物哀」不仅仅是悲伤,它还包括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各种情感。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按中...
幽玄源自老庄思想与佛法,原指枯淡之心的深虑境地。 经过日本中世纪歌僧的开悟,形而上的幽玄哲思结合了神道之美,逐渐化为在阴暗中追求的美感。美从捕捉当下的物哀,走入停止变化、不生不减的幽玄。 (2)幽玄的艺术 和歌、能剧 (3)幽玄的含义 「幽」,是隐微。「玄」,是深邃奥妙的黑。 感性的美走进深邃不...
侘,代表简单朴素或粗糙简陋;寂,则是看见侘的美的心境。在残缺中看见完整,在有限中感受无限,这种美感无需过多的修饰,通过枯山水、庭院茶室等造景,可以感受到侘寂的独特魅力。🌸【物哀】:真挚情感的触动🌸 物哀,是触景生情、感物生情的情感体验。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当物与...
物哀是对事物的情感触动和感悟,强调细腻感受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幽玄包含深邃、含蓄等多重意义,强调深层内涵和难以言表的美感;侘寂是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循环和变化,崇尚质朴、简约、安静的美学理念。 '物哀'、'幽玄'与'侘寂':日本美学的三重奏 '物哀'的定义与起源 '物哀'(...
物哀、幽玄、侘寂是日本三大传统美学意识,不仅深深浸透于日本文学,而且支配着日本人精神生活的诸多层面。 物哀之美 刹那间的虚实源于心中的感叹。 更爱残月、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残月、花蕾、花落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这种无常的哀感和美感,正是“物哀美”的真髓。 物哀是一种生死观,追求“瞬间美...
其实,侘寂、物哀和幽玄是日本美学体系的三根支柱,这三个概念都源自中国,在日本被发扬光大。现在,这种美学概念又唤起了国人的文化基因,所以特别受欢迎。要准确解释这三个美学概念可不容易,有人用三首诗来形容它们,我觉得挺贴切的: 侘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物哀、幽玄、侘寂(按出现的早晚顺序) “物哀”: 两个字拆开,物是所观赏之客体,哀是审美情感。物哀是哀而不伤的。为何不伤,诸行无常(三法印)。佛教的无常观对日本文化影响极深。 看几个日本的俳句: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然而,然而。 ——小林一茶 ...
侘寂、物哀、意气、幽玄日本美学是在日本产生和演化的,以“艺道”为传统,并逐渐与西方美学思想相结合的美学理论总称。其核心概念包括侘寂、物哀、意气、幽玄。12 侘寂(Wabi-Sabi):指的是一种朴素...
日本文化中「侘寂、幽玄、物哀」三者有何区别? 时间: 物哀:出现时间最早,平安时代。 幽玄:中世。 侘寂:近世。 对应的文学类体式: 物哀:物语,和歌 幽玄:和歌,能乐,连歌 侘寂:俳谐(就是基本上除了江户时代通俗民艺之外的所有日本古典艺术形式)1.物哀: 1.物哀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层,男女恋情的哀感 第二层...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理念,也是他的世界观。它描述的是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本居宣长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