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于1971年,诗人牟宜之在发配地-北大荒(齐齐哈尔市郊昂昂溪)获悉“九一三事件”后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咏史诗。先从诗的层面讲,形式如七言律诗,但格律不合,所以为七言古(体)诗。从诗面不难看出,牟宜之先生的古体诗功力非常深厚,抒情言志方面带着浓浓的古意和古雅,精于典故之运用,有深邃的文化修养。而...
牟宜之(1909—1975),又名牟乃是,字去非,山东日照人。早年参加革命,后赴重庆做统战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在林业部和建设部任职。“反右”和“文革”期间遭遇坎坷,工诗,其诗慷慨劲烈、苍凉沉郁。有《牟宜之诗》存世。以下是牟宜之的一些诗词:1. 咏史 寒林落叶岁云秋,一世英雄寂寞收。萧墙祸端何...
牟宜之诗的创作者· ··· 牟宜之作者 作者简介· ··· 牟宜之,又名乃是,字去非。1909年生于山东日照一个书香士绅之家。早岁既有“救国图存”之大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日照暴动”。暴动失败后东渡日本读书。1935年秋回国,任山东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938年任乐陵县长,加入中国共产党,...
牟宜之诗词 过黄河 独立船头意若狂,黄河东去浪汤汤。 千年战血余残垒,一代风流剩夕阳。 大地有心荣草木,苍生何罪葬鱼梁? 临流不尽兴亡恨,落日滔滔万古长。 一、衍生注释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残垒”:残留的防御工事,暗暗示历史上的战争。“鱼梁”:筑堰拦水捕鱼的...
当代诗人牟宜之 当代诗人牟宜之以古体诗词享誉文坛,用诗词记录当代历史,有诗史遗风。1971年,他有一首咏史诗,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惊世骇俗。诗曰:周公王莽事可参,自古由来信史难。世上美名尔享尽,人间坏事君做完。水落石出终有日,云开雾散见真颜。天道无邪不容欺,评说还须待后年~
那一刻,我深深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也更加体会到了牟宜之诗词的妙处,原来生活中的这般美好都能在他的笔下生动呈现。 三 一、原文: 《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二、衍生注释: 1. “枕中云气千峰近”:躺在枕头上,仿佛云气就在身边,感觉千万座...
夜读《牟宜之诗》迷途已远何知返,四顾茫茫野径山头雾染香,仙踪何处已微茫问短长。登黑瞎子抚远新城热气腾。本是英年谢家子,缘何驾鹤毫发搅坤乾,土庙旗杆尾新偶像,投胎转世旧神仙。参观冉庄地道战感赋沧桑唱大钟,当年抖擞建奇功。敌情,民众闻声扫寇当战场,蜿蜒地道化长城主席思想威无比,唤起人民天地惊农夫一世锄禾...
《牟宜之诗》收录了作者从20岁的《少年行》到66岁去世前的《论作诗》,时间跨度46年,共179首诗。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两个阶段:1957年以前28首,1957年以后151首。这就说明,他的作品绝大部分是身处逆境时哼吟的。尤其1966年“文革”伊始,他被发配到东北齐齐哈尔郊区昂昂溪劳动改造,抄家游街,牛棚大狱,田间劳改,忍饥...
牟宜之诗文集 牟宜之是中国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文集中包含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以下是牟宜之诗文集中的一些代表作品: 1.《琴瑟和鸣》:以琴瑟和鸣的美妙音乐比喻二人恩爱如胶似漆的情感。 2.《明月之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美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3.《山水...
牟宜之(1909年~1975年),字去非,山东省日照人,是一位卓越的中国近代诗人和革命者。他的生活充满了动荡与变迁,从抗战时期的乐陵县长,到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独立1旅政委,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辽东军区司令部秘书长兼敌工部长,他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诗与革命的交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