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五座都城..1 燕国是西周初期召公的封地,也是最后灭亡的姬姓国家,有长达900多年的历史。燕国在历史上的都城至少有五个,具体数目尚有争论。主要都城有以下五个:一、燕城。燕国的第一座都城为燕城(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
燕下都自公元前311年开始正式作为燕国都城,在燕昭王中后期达到鼎盛时期,目前的建筑格局也基本是那时留下的。燕昭王在这里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令燕国很快强盛起来,大败齐国,一跃成为“七雄”之一,燕下都遗迹是燕国这段辉煌历史的见证。燕昭王去世后,之后的国君再也没有了他的政治智慧,...
其中召公奭(shì)就被封于北燕,燕国在历史上存在了八百多年,直至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秦国俘虏,燕国灭亡。其都城最早是设在今天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位于北京市西南43公里处的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遗址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5.25平方公里,是迄今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
燕国受封立国的都城建在何地,后人一直无从考证。直到20世纪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东北的董家林村发现了一座北京地区迄今年代最早的古城址,这个问题才得到解决。这座古城之所以被确认为燕国的始封都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董家林村东南不远处的一个村庄发现了西周时期大中小墓葬300多座和30多个...
战国那会儿,七雄争霸,燕国夹在北方的游牧部落和中原诸侯中间,日子可不好过。蓟城作为燕国的都城,选址可是费了老鼻子劲儿了。它坐落在华北平原和燕山山脉的交界处,往南能跟齐国、赵国掰掰手腕往北能挡住草原部落的铁蹄,地理位置那叫一个得天独厚。《战国策》里提到,蓟城周边地势平坦,物产不算特别丰富,但...
根据墓葬信息,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家族为殷商移民,来自南方,后来跟随召公奭迁徙到北京的琉璃河遗址筑造燕国都城。1 1945年,琉璃河遗址被吴良才发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1972年~1977年,进行第一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了堇鼎、圉方鼎、复鼎、伯矩鬲等一批带燕侯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学者首次...
燕国蓟城问题,史家众说纷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习惯说法,认为在今北京宣武门一带。因为,《史记·乐毅传》有乐毅报燕惠王书,其中有“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句。是说在燕昭王时乐毅伐齐得胜,把齐国的植物栽植到燕国都城蓟丘之上。可见,蓟丘是蓟城的一个明显标志。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又说:“蓟城西北...
周武王伐纣后,大肆分封,召公是武王庶弟,被封于燕地,是最早也是最出名的燕国都城。赐封地后召公并未前往,而是留在西周国都镐京辅政于周王。让长子姬克前往封地,管理燕国。召公之后有九世历史资料并无记录或遗失,所以这期间有无迁都举措就不得而知了。我们可以大胆猜测下在西周时期周王室并未衰弱,正值强盛之际...
从墓葬信息来看,这个家族应该是殷商移民,老家在南方,后来跟着召公奭搬到了北京的琉璃河遗址,在那儿建了燕国都城。【1】1945 年,吴良才发现了琉璃河遗址,它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1972 年到 1977 年,展开了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发掘出了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器,比如堇鼎、圉方鼎、复鼎、...
燕下都遗址坐落于易县东南,作为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即公元前311年。这座遗址在平原上铺展开来,巧妙地利用了两河作为其天然的防御屏障。燕下都故城的整体形态为长方形,其东西方向长约8公里,南北方向宽约4-6公里,总面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0平方公里,堪称战国都城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