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津都督府,是唐朝灭亡百济后,于百济故地设立的管理机构,属安东都护府(为上都护府,其长官为安东都护,正三品,"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管辖。660年,初置府城于泗沘城。670年后迁于建安州。属安东都护府。在今朝鲜半岛西南部。后被新罗兼并。
熊津都督府是唐王朝于660年联合新罗(朝鲜半岛东南部古国)攻灭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古国)之后设置的统治机构,属于大唐王朝国土,由百济遗民管理。其实一开始百济故土是被划分为熊津、马韩、东明、德安、金涟五个都督府的,但是因为后来有百济人闹着复国,唐朝和新罗联合镇压,为了方便管理把五个都督府合成了一个熊津...
百济国王和太子均被俘虏,百济国土和人民直接被纳入了唐朝的行政体系之中。为了加强对这些前百济子民的管理,在百济这块小小的土地上设置了多达五个都督府。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威慑其中暗藏的叛乱分子。但后来为了便于管理,五个都督府合并为一个——熊津都督府,同时,委派当地的族长,酋长为刺史,都督。但新罗在灭亡...
麟德二年(665年),大唐将五都督府合并为统一的熊津都督府,都督府仍治泗沘城。自此,熊津都督府成为大唐在朝鲜半岛上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桥头堡,也是安插在高句丽侧后的一颗钉子,唐军完成了对高句丽的南北合围,高句丽的丧钟即将敲响。总章元年(668年)九月,高句丽内乱,李治以唐军悍将薛仁贵为帅,统率10余...
熊津都督府,是唐高宗显庆年间攻灭百济后,在百济故地设置的都督府,存在时间比较短,后并入新罗。 送TA礼物 1楼2015-09-06 19:56回复 契苾明 左庶子 8 这里面列出了熊津都督府当时的行政区划,共包括都督府直辖区域,以及下属的7个州。但是,里面只列出了当时的名称,如果我们要深入研究熊津都督府的实际地理位置...
后来朝廷在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派刘仁轨担任熊津道安抚大使,其意图很可能是安抚百济故地民众,调解百济人与新罗人之间的矛盾。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刘仁愿错失军期很可能是因为他麾下的百济人与新罗人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刘仁愿被流放以后,熊津都督府的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分析这个问题,先要...
麟德二年(665年),唐朝将五都督府合并为统一的熊津都督府,都督府仍设在泗沘城。从此,熊津都督府成为唐朝在朝鲜半岛上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和桥头堡,同时也是高句丽侧后的一颗钉子。这一举措使得唐朝成功对高句丽形成了南北合围,高句丽的覆灭已经近在咫尺。1000年前,唐高宗李治在唐军悍将薛仁贵的率领下,挥师...
唐朝在百济旧地设置了五个都督府,即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和德安,将37州和250县纳入唐朝的羁縻府州体系。熊津都督由右卫郎将王文度担任,刘仁愿被任命为左骁卫郎将,率兵镇守百济城,并任用当地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虽然这些府州带有羁縻性质,但其历史意义深远。有人认为这是中原政权首次在朝鲜半岛...
熊津都督府被迫从泗沘迁至建安故城,与安东都护府的建安州都督府合并。677年,扶余隆被任命为熊津都督,但因百济国力衰弱,他选择在高丽境内居住,以防新罗加害。最终,武则天时期,百济领土几乎全部被新罗吞并,百济旧土成为新罗的一部分。新罗也在熊津州设立了同名的都督府,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名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