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意思呢?王化贞不愿意放弃他的“便宜行事”之权,希望“光杆”熊廷弼站一边安静看戏,由自己来主导辽东军务。事后算功劳时可以让熊廷弼“分桃子”,但熊廷弼也必须承担相关部署、行动的领导责任。阁臣们的票拟意见很微妙,没有评论王化贞方案的优劣,而是打起了太极“各有职掌,事任难分 … 未竞事宜,参酌布置”。
王化贞希望能借虎墩兔憨之力制约女真人,但熊廷弼则认为此为下计,大损天朝威严。王化贞不建议从全国调兵来援,认为以辽东一隅之力即可与女真抗衡,但熊廷弼认为这种看法完全错误,认为应当从天津、登州、莱州等处以水路运兵援辽。辽东都司将领毛文龙成为二人争执的中心。在形式隶属上,毛文...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人愿意旗帜鲜明的反对熊廷弼,皇帝又没表态的话,熊廷弼当时就要靠边站。读史至此,我常常在想:如果东林党能拿出当初在“移宫案”中的劲头来支持熊廷弼,熊廷弼就不会被排挤。可大家就是默默地支持王化贞,不管熊廷弼怎么做,都无法赢得更多支持。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表面上看,是因为王化贞的战略更...
后来,两人由意见分歧,开始逐步发展到势同水火,意气用事。本来朝廷批准了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但王化贞拒不执行,另搞一套。熊廷弼的方略受到严惩干扰。这首先是王化贞的过错,该杀。但在熊廷弼一方,由于其个性强,经常随意顶撞朝中权贵,引起广泛嫉恨。其中,兵部尚书张鹤鸣就与熊延弼失和,之后,便独喜王化贞...
本以为凭着自己的背景会顺利成为辽东经略,可没想到又“空降”一个熊廷弼,王化贞自然不服,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 熊廷弼在北京接任时,提了三个主张:一:将广宁兵马置于辽河岸边,阻止后金继续犯进;二:在天津、登州、莱州组建水师,骚扰后金,迫使努尔哈赤分兵应对,伺机夺回辽阳;三:在山海关特设经略,掌控...
此外,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的矛盾也是“三方布置”不可能达成的原因之一。王化贞为人冒进,主张主动出击,熊、王二人因“守还是攻”闹得不可开交,凡事必争。此时朝廷已被辽事拖得精疲力竭,人人希望尽早结束战事,王扶植的将领毛文龙又取得了镇江大捷,王逐渐占据上风。天启二年一月,九卿科道会议决定赐王化贞尚方宝剑,熊...
天启二年正月二十三日,熊廷弼在闾阳驿见到自广宁大败而来的王化贞,除了嘲讽“六万军荡平辽阳,竟如何”之外,也在考虑如何切割与广宁之败的关系,由此做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 熊廷弼单方面重新界定了经略和巡抚之间的责任关系,王化贞负责关外,他居山海关负责登莱和天津。因此熊廷弼没有考虑收容溃兵夺回广宁或者就地组织防...
严格来说,广宁失守的主要责任还在王化贞,毕竟王化贞是负责镇守广宁城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叶向高却将战败的原因归咎在熊廷弼的指挥上,后来兵部尚书张鹤鸣等人也诬陷熊廷弼一意孤行导致了广宁的沦陷。天启二年,熊廷弼和王化贞皆被下狱,直到天启五年,熊廷弼才被处决、并“传首九边”。
经略与巡抚都是辽东事务的大员,不过熊廷弼是辽东经略(相当于辽东总督)统领辽东全部军务事宜,而王化贞只是广宁巡抚,所以王化贞是熊廷弼的下级。而且官职上熊廷弼还有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也高于王化贞的右佥都御史。 但是巡抚是直属朝廷的外派官员,按照明朝的人事制度,经略并不能绕过朝廷直接处置巡抚。此时朝廷内阁首辅是...
当时,东林党在朝中得志,叶向高、孙承宗等人推荐王化贞为辽东巡抚,于是辽东就在东林人的掌控之下了。熊廷弼来到辽东,王化贞假意将兵权交给熊廷弼,熊廷弼说:朝廷让我们坐镇辽东,我主持山海关事务,关外由你主持。王化贞这是在试探熊廷弼。当时,熊廷弼亲自率领的士兵只有三千左右。而王化贞掌控者七万多辽兵。那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