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脆性是指某些金属材料在高温下因晶界处低熔点物质熔化或元素偏析导致塑性、韧性急剧下降而变脆的现象。 热脆性属于材料在特定温度范围(如红热状态)因内部结构变化产生的脆性行为,集中于晶界处弱化是关键原因,需区分冷脆性(低温脆性)和蓝脆性(中温脆性)等不同概念。高温加工时可能因硫、磷等杂质偏析引发热脆,导致...
1. 性能影响:热脆性会导致材料在高温环境下的力学性能下降,如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降低,同时韧性和延展性也会受到明显影响。 2. 应用限制:由于热脆性的存在,这些材料在高温环境中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例如,在需要承受较大载荷或冲击的场合,应避免使用具有明显热脆性的材料。 为了降低热脆性对材料性能和应用的不...
解析 钢材在某一高温区间(如400~550℃)和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会使冲击韧性明显下降的现象称为热脆性。影响热脆性的主要因素是金属的化学成分。含有铬、锰、镍等元素的钢材,热脆性倾向较大。加入钼、钨、钒等元素,可降低钢材的热脆性倾向。反馈 收藏
钢的热脆性和冷脆性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断裂现象,具体原因包括晶粒粗化、残留应力、化学成分等。 一、钢的热脆性和冷脆性是什么? 钢的热脆性是指钢材在高温下容易发生断裂现象的性质,通常发生在3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而冷脆性则是指钢材在低温下容易发生断裂现...
热脆性是金属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一种特性,指的是材料在高温下变得易碎和容易发生断裂的倾向。SKH-51高速钢薄板在高温下也会表现出一定的热脆性。这主要是由于高温下材料的晶界变得脆化,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因此,在高温应用环境中,SKH-51高速钢薄板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避免过高的温度,以免引发...
钢的热脆性是指钢在高温下(如热加工温度区间)因晶界处杂质或低熔点相析出而导致塑性急剧下降、脆性显著增大的现象。 1. 热脆性本质:钢在高温下(通常约800-1200℃)发生的沿晶脆断现象,区别于常温脆性。2. 成因主因: - 杂质元素(如S、O)在晶界形成FeS等低熔点共晶化合物 - Cu、Sn等残余元素在热加工温度下...
冷脆性通常指在低温环境下,钢材的韧性和延展性变差,易产生细小脆断断口的现象,进而导致钢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纹、破碎等问题。热脆性则反映了在高温环境下钢材的韧性和延展性的变化,当钢材受到高温或受热处理时,其晶体粒子磨损加剧,会出现晶界的硬化和裂纹的形成,导致钢材的拉伸、延展能力下降。 ...
钢材中磷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钢材的冷脆性。防止办法:因为P有强烈的固溶强化作用,结晶过程中,容易产生晶内偏析,使局部含P量增加,导致韧脆转变温度升高,从而更易导致冷脆。针对此,一则注意钢的最低使用温度不能低于韧脆转变温度,一则是严格控制钢中含P量。 (2)热脆性:热加工时开裂的现象。硫在固态铁中溶解...
一、热脆性概述 钢材的热脆性指的是在高温条件下,钢材容易发生脆断的性质。这种性质通常由于钢材中含有低熔点杂质(如铅、锡、砷等)或过高碳量而引起。热脆性能降低,会导致工业设备、机械等失效,严重时引发事故,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产生原因 1. 杂质...
钢材在高温与低温条件下均可能发生断裂,这两种现象分别被称为热脆性和冷脆性。热脆性主要出现在30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而冷脆性则通常在0℃以下的低温条件下发生。导致这两种断裂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晶粒粗化、残留应力以及化学成分的影响。在高温环境中,钢材的晶粒会因长时间暴露而长大,导致强度下降,易于断裂。而在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