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我党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条件应该是大大好过红军和抗日时期,但干粮袋里的炒面到底是什么,真别有太高指望,在1950年11月20日下达的任务说明中,明确规定了炒面的成分:面粉70%,高粱或者玉米粉30%,加上0.5%的食盐,炒熟并且混合均匀。别大惊小怪的,连全部是面粉都做不到,还要掺上30%的杂粮,...
在古代,炒面常被装入面袋中,作为行军时的口粮。游牧民和长途跋涉者也会携带炒面作为自备干粮。炒面可直接食用干粉,或加入酥油搅拌,如糌粑的食用方式;也可用热水(或奶)调制为糊状食用,类似于黑芝麻糊。我小时候,冬天缺乏细粮馒头和锅盔时,家里便会备上一些杂粮炒面。它既方便食用,又适合因饥饿而哭闹的小...
彭德怀司令员和志愿军总部的其他首长看过样品后也都十分高兴,炒面样品在前线部队试用后效果很好。彭总专门让洪学智副司令员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并要求在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口粮中,要供应三分之一的炒面。 李聚奎迅速将前线试用炒面的...
在各级领导带领下,东北地区迅速掀起了一个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炒炒面的热潮。第二次战役前夕,彭德怀司令员让副司令员洪学智给东北军区后勤部发了电报,告诉他们:“送来干粮样子,磨成面放盐好,炒时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李聚奎赶紧电告总后勤部,要求在每月为志愿军准备的粮食总量中,三分之一供应炒面。后...
青稞、甜菜根、小麦、大豆、小米或者高粱米等诸多杂粮,将这些材料全部炒熟之后再磨成粉,混合盐和其他调料,最后装入一个直径10公分左右、长约1米的长条形米袋子,斜背在肩上随吃随取,抓出一把就是干粮,开水一冲就是糊糊,在缺乏压缩饼干的情况下,这种高热量耐储存的干粮,平均一袋炒面可以维持一名战士7天的消耗量...
李聚奎将军在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末,部队打散后寻找组织途中,靠着老百姓给的“炒面”充饥,才找到了部队。刚开始“炒面”由70%的面粉,再加30%的高粱或者大米制成,后来由于志愿军战士长期服用缺少维生素,就在里面添加土豆粉等杂粮。笔者老家位于安徽北部的一个农村,在上世纪90年代初,家中母亲还用面粉制作这种炒面...
会宁石磨炒面——干粮袋里的日月春秋 作者:木子 会宁,一个寻常的农家小院。 清晨,奶奶在炕上用热水调一碗石磨炒面,一勺勺吹凉,喂着怀里不满一岁的小孙女;上学害怕迟到的哥哥刚刚背上书包,急忙抓了一大把炒面塞进嘴里,却被妹妹满脸的“白胡子”逗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还没来得及融化在哥哥嘴里的炒面...
志愿军入朝的第一年,主要的干粮是炒面。虽说每个人都背着一小袋高粱米,为防止引来敌机空袭,白天通常是不能生火做饭的。冬季的朝鲜战场滴水成冰,炒面便于携带,能随时抓着吃。志愿军吃的炒面是东北军区后勤部“发明”的,用70%的小麦,混以30%的大豆、玉米或高粱,经炒熟、磨碎后,再加入0.5%的食盐。也有混合了...
野战食品古今谈 炒面古代军队征战时,也携带自制的干粮,可以说就是野战食品的雏形.中国古代军队的干粮叫"粕"和"糗".糗是将米,麦,高粱,小米等谷物炒熟,有粒状的,也有舂碎或碾... 孙立华\r\r\r\r\r\r\r\r\r\n,刘书升 - 《环球军事》 被引量: 5发表: 2004年 加载更多...
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种叫做“炒面”的干粮,深受志愿军官兵的欢迎,成为志愿军的主要干粮之一。 著录项 来源 《军事史林》 |2002年第3期|32-33|共2页 作者 王伟才; 作者单位 无; 原文格式 PDF 正文语种 CHI 中图分类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年以后); 关键词 抗美援朝战争; 炒面; 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