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指客观规律,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法则、道理。 人欲:指无视规律、任意妄为的欲望或行为。人欲被视为违背天理、破坏社会秩序的根源。 第二层含义: 天理: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将生命的意义拓展于更广大的时空之中。这种遵循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顺应,更是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提升和完善。 人欲:欲望不受理性支配,...
“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心学中的一个观点,意指遵循宇宙的普遍道德法则(天理),同时克制和消除过度的个人欲望(人欲),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道德的完善。 王阳明及其心学简介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的阳明心学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
存天理去人欲,亦称“穷天理,灭人欲”。理学家关于教育任务的学说。《礼记·乐记》首先将“天理”、“人欲”对举而论:“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宋理学家为“天理”提供了哲学基础,并将封建...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但这句名言并非由朱熹发明。详细信息 灭人欲 名言的由来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这里所谓“...
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从道德修养上说,天理即是至善,是人必须努力追求并用以自律的普遍道德原则,人欲则是个体为保持生命存在和延续而产生的物质生活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属于心性修炼的一部分。这里的“天理”指的是公共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即人们普遍认可的大善,具体表现为仁爱之心。而“人欲”则是指个人的私欲,小恶,它反映了人的自私之情。因此,“存天理”就是追求善良,遵循天理,遵循道德准则而行。“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是:留下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天理”即为自然的规律,“欲”就是想要的意思。比如饮食是天理,而进一步追求美味则是人欲,这句话是指人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被欲望支配。由来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乐礼》中:“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
天理,就像黑暗中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要照亮人心的幽暗。 朱熹说过“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肯定让你很反感,连人的正常欲望都要被消灭,怎么活啊?其实,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以人性中的天理来约束欲望。所以,在现实层面上,理学也保留了荀子、董仲舒这条线上的礼教传统。 不过,在...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成语意指保留内心的天理,消除人的欲望。“天理”指的是自然的规律,“欲”则是指欲望。比如,正常的饮食是天理,但追求过分的美味则是人欲。这句话强调的是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被欲望所左右。“存天理灭人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礼记·乐礼》中:“人化物也者,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