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后来被称之为“整整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初恋”。现在,我们离“潘晓来信”的讨论已经过去了40多年。今天的青年人,不也面对和潘晓一样的困惑吗?在潘晓来信所催生的个人主义浪潮中,青年人的路是越...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潘晓”的青年来信,由此开展了一场“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人生观问题的讨论,这个讨论持续了7个多月,是一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映的讨论,在青年中形成了一种平等的、各抒己见的清新气...
4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署名为“潘晓”的读者来信,来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随即引发了一场长达半年、覆盖全国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也助长了个人主义的泛滥。为此中央( ) A. 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在全国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
此后,编辑部可以说是完全按照这个讲话的精神来推动讨论展开的:从第7期开始,将原来每期八页的版面扩大到二十页,而且发表了许多讲述自己和潘晓类似或者更悲惨经历的来稿;第8期让潘晓在杂志上出了场,刊登了一封对讨论表示感动和感谢的《潘晓同志来信》: 我万没想到,《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发表之后,孤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三中全会以后的中国开启了思想解放运动。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5月号发表了署名潘晓的《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一封来信。这封来信的发表,顿时在广大青年中激起了轩然大波,一场共和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关于人生观的全民大...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署名潘晓的来信,其中吐露的彷徨、苦闷、迷惘和怀疑,一下子击中了刚刚经历巨变的亿万青年的心,它在数月内相继引发6万封来信,掀起了一场人生观讨论的大潮。站在45年后的今天来看,潘晓来信中所诉说的苦闷依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归结起来主要是两个字——虚无。
潘晓来信 编辑同志: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回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长河起于无私的念头而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过去,我对人生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幻想。小学的时候,...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2012年,...
1980年5月,发行量超过200万册的《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一封署名“潘晓”、充满青年人困惑的长信,并首次提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伦理命题,最后感叹:“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随即,一场持续了半年多时间的全国范围内的“潘晓讨论——人为什么要活着”就此引发,共有6万多人来信参与讨论。这个事件...
从潘晓来信到曹丰泽现象:在市场社会如何塑造青年精神 清华大学博士曹丰泽放弃北京、上海中产生活,前往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当水电工程师,奋斗打拼于非洲艰苦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若干年来,类似曹丰泽这般面向新世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气质的当代青年形象十分罕见,充斥于网络上的青年声音都是“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