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国民政府令》中肯定了滦州起义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 滦州起义爆发时,年轻的李大钊就读于天津北洋法政学堂。关于李大钊与辛亥滦州起义的关系研究虽存在争议点,但从现有史料来分析,李大钊对辛亥滦州起义是支持的,...
宣布滦州起义的当天,州城内的各商号悬挂白旗,以示反正。街头醒目处均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汉滦州光复",废止宣统年号。城内青壮年皆以剪掉发辫为荣。军政府布告州民,申明约束,废除苛捐;禁止非刑,解放民众。1月4日,起义军发表檄文,声讨满清政府,指斥清廷专制"肆彼淫威,滥施杀戮",本...
滦州起义与孙中山发动的武汉起义一样,是为推翻清王朝而进行的革命暴动,具有伟大的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滦州起义大体经过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南方多省响应。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职。次年(1912年)1月3日,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通电全国,宣布独立,成...
此外,孙文还制成了《1910年中国各镇枪数之多少及口径之大小与制造之年号一览表》,这份表格中就包括后来发动辛亥滦州起义的清军第20镇的火力配备情况,该表中记述到:“该镇拥有山炮36尊,其中德国克鹿卜军火厂1904年制造的大炮18尊,口径约为7生半,射程4250米;另有18尊是汉阳兵工厂1895年制造的,口径均为5生7,射...
辛亥年间,为响应南方武昌起义推翻满清统治,北方新军第20镇七十九标、八十标中受革命影响较深的中下级军官——王金铭、施从云、冯玉祥等人,奋勇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滦州起义。 起义发生在满清统治严密的京畿附近的军队中,出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南北共举的有利局...
为了加大对清朝的打击,革命者决定密谋北方各省的起义。他们认为,如果能够策划一场在清廷的京畿重地爆发的起义,直接派兵进入北京,革命成功将指日可待。于是,1911年10月27日,张绍曾、蓝天蔚、卢永祥等多位将领在直隶滦州发出通电,提出了一份类似最后通牒的“十二条政纲”。他们要求清廷召开国会、颁布宪法、成立...
李大钊为辛亥滦州起义呼号奔走 凌钺、张良坤合撰的《辛亥滦州起义记》,全文30节,近2万字,涉及李大钊的地方有三处:即第二节《青年革命之动机》、第三节《北方共和会之组织》、第十八节《共和会之善后会议》中的有关文字。三项记载,一在起义前,一在起义中,一在起义后。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清楚而确凿。作为史...
滦州起义名词解释 滦州起义,是1911年12月由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等人在直隶省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动的武装反清起义。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它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加速了清政府的覆灭,对辛亥革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事后冯玉祥评价滦州起义,"这样一个在帝制势力的重圃下生长起来的革命运动,因为本身的脆弱,领袖人物的幼稚与急躁,以及奸人的诈骗破坏,终于瓦解,成为一场悲痛的失败"。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清政府的统治腹地给予清廷致命一击,打击重大。清朝统治者感到军心、民心尽失,很快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放弃抵抗,颁布了清帝退...
历史知识> 滦州起义 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后,驻直隶滦州(今河北滦县)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协统蓝天蔚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计划举兵响应。旋吴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张亦被调任去职,二十镇各协被分别调防。天津共和会革命党人白毓崑等运动第二十镇部分将士于十一月十二日(1911.12.31)起义滦州。1912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