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每死一丁,经官府审定,其丁粮由族人或同甲人补足。时人记载:“额丁子孙多寡不同,或数十百丁承纳一丁;其故绝者,或一丁承一、二十丁;或无其户,势难完纳。”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A:“摊丁入亩”改革推行的原因B:“永不加赋”政策实施的困难C:赋税制度改革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中国清代康熙年间实施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措施。该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全国的人丁户口数字为准,固定丁银总额,此后新增的人丁(即滋生人丁)不再增加赋税负担。具体而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帝下令各省督抚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
【题目】清初的赋税政策一、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初沿袭明制,以人丁作为征收正赋的依据之一。此制导致大批人丁为躲避丁赋隐匿不报,进而阻碍了垦荒政策的推行。为革除诸弊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政府下令,以康熙五十年在籍人丁为准,规定丁赋税收常额,嗣后永远按此常额征收丁赋,所增人丁,一律不再加赋。二、摊丁...
续生人丁,永不加赋。按康熙五十年丁册之额,全国共有民丁、屯丁、军丁、黎丁、更名校丁及舍丁二千九百零四万二千三百九十二丁。自此以后,清政府即按此常额之数征收丁赋,不再增加。因此,每年编审人丁时,凡超出上述常额之数的人丁,即称盛世滋生人丁。这些滋生人丁, 免征丁赋(人口税),并成定制。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一政策的推行 清朝刚建立那会,康熙帝为了能让经济恢复和发展得更好,在全国搞了一连串推动生产的积极办法。这些办法,既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又促使康熙五十一年“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出台,还为后来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制度打下了基础。康熙帝首先采取的举措是把起科年限延长。顺治年间...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把全国丁银总额基本固定,从中央到地方不得随意增加,使广大农民负担相对稳定,逃亡人口减少,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是指将现行钱粮册内有名丁数永远作为定额,不再增减;摊丁入亩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进一步松弛了农民对封建国家的...
“摊丁入亩”之概况“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是清代赋役制度改革的两个重大步骤。 康熙五十一年(1712)二月,玄烨颁发了谕旨:“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现)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现)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
4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了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1723年,清政府开始普遍推行“摊丁人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清政府这些举措( )A.免除了农民的徭役负担B.客观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C.旨在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D.减少了政府的财政...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清代赋役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与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赋役制度一直是社会经济与政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康熙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赋役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亟需进行改革。康熙帝在这一背景下推出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这一政策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也为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