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证的主要表现可以概括为湿、热、重、滞、浊五个方面。 1. 湿:表现为身体沉重、头重脚轻、舌苔厚腻、口苦、恶心呕吐、胸闷、气短、腰酸腿软等。 2. 热:表现为面部潮红、口渴多饮、舌质红、火气旺盛、烦躁易怒等。 3. 重: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乏力倦怠,如行走艰难、手脚不灵便,甚至出现下肢水肿等。
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了,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湿证。1、寒湿 《...
经修改补充后,最终形成由30个条目构成的中医湿证评估量表(见下图),每个条目都有5个选择答案,分别是“无”计为0分、“轻”计为1分、“中”计为2分、“重”计为3分、“极重”计为4分,满分为120分,分数越高表明湿证越重。依据中医湿证评估量表使用手册中制定的湿证判定方法,如果受访者≥15条目选择“轻”...
湿证湿热型怎么辨证 湿证湿热型的病症如下几点: 第一,湿热型,患者常常表现为皮肤灼热、红肿,有的时候会出现大片的红斑丘疹、大便干、小便黄等。可以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第二,血风型,患者常表现为红色丘疹,挠破之后出血瘙痒,可以使用皮癣汤加减治疗。
1.湿的性质和特点 (1)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引起脾胃气机不畅,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等。 (2)湿性重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秽浊不清的白带、白浊、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 (3)湿性粘滞:湿邪致病常起病缓慢,病后缠绵留着不易除去,病程较长。
这种湿热内蕴的证候,无疑是湿热邪气侵犯了太阴阳明经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易于阻滞气机,郁久则化热。热在湿中,两者相互交蒸,使得湿热内盛,从而产生上述一系列症状。自注中所言非常明白,对于湿热证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无需再用繁辞赘述。医者只需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结合舌苔脉象等体征,便可准确...
主要临床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闷,口不渴,身体困重而疼痛,发热,身体倦怠,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儒或缓。冒湿则头重如裹,四肢懈怠,遍体不舒,脉濡弱。如果侵犯关节,则关节屈伸不利,酸痛重着,活动受限。 病机分析:伤湿,是湿邪侵犯肌表之证。湿邪重着、粘滞,伤人后,阻遏气机,当清阳被遏时,就会出现头胀头痛,...
在湿热之邪的侵袭下,若其从“太阴湿化”入手,湿邪深重,则易伤人体之阳气,此时病情便呈现出阴证的特点,与先前所述的湿热化燥、化火的阳热之证截然不同。因此,在临证之际,医者须将此类湿邪伤阳之证与湿热内蕴之伏阳证仔细辨别,以免误诊误治。在治法上,针对湿困太阴之阳及湿中少阴之阳的病情,古人创制...
湿热证为中医证名,是指湿热蕴结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湿热证一般可分为脾胃湿热证、肝胆湿热证、大肠湿热证、膀胱湿热四种,下面就具体讲讲。 脾胃湿热的症状 1.腹部不适 中医理论中,胃主消化,脾主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