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城是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长城外的塞外游牧文化和长城内的中原农耕文化 这说明 1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3不同民族文化有鲜明的界限 4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A、1 2 B 、2 3 C 、3 4 D、2 4...
百度试题 题目农耕文明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 A.太行山B.吕梁山C.长城D.中条山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长城 反馈 收藏
长城,这道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更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与和平的象征。 【篇2】囊中出的那个作文高考题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界线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亘于东西之间。这条线,不仅是地理上的界限,更是文化、历史与生态的交错带,...
后期中原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就成了长城,长城之内生活的百姓是中原人,被挡在长城之外没有办法随时随地进攻中原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同时还有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长城在建造的过程中处于400毫米的降水线上,百姓们生活在降水线的南方地区就是中原人,北方那边则是游牧民族的百姓。 (一)400mm降水线区分中原和游...
材料: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而且是一条实际存在的重要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陵分界线基本一致。长城古代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
第一空,横线处修饰“双方力量”,根据文段信息“中国长城是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耸立起来的”“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可知,形成长城的“双方力量”应当有变化,C项“此消彼长”指这个下降,那个上升,与文段对应恰当,保留。A项“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测,B项“斗转星移”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材料一 长城,不仅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象征,还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历代长城的布设都是以自然地理环境为基础,走向与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分界线基本一致。古代,长城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分界线,该线以西以北为游牧民族聚居地,他们善骑射,耕作水平极低,衣食受自然灾害影响极大。
其实,长城是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天然界线。长城正好建在400毫米降水线上,不偏不依,正好400毫米。 400毫米降水线是什么概念呢? 往南,降水大于400毫米,可种庄稼,是农业区。往北,降水小于400毫米,庄稼种不活,只能放牧。400毫米降水线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分界线。 明朝修长城,也不懂什么400毫米降水线,瞎鞑子骑瞎...
中国长城是在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上耸立起来的。这条分界线随着双方力量的___,在不同历史时期就像改道的黄河一样,在大地上留下深浅不一的痕迹:有的___如巨龙蜿蜒,有的湮灭如草蛇灰线。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 变幻莫测 连绵 B. 斗转星移 盘旋 C. 此消彼长 清晰 D. 日异月殊 交错 ...
📝地理故事:这里孕育了很多政权,比如孕育隋唐政权的关陇贵族源于前套平原的北魏、诞生西夏的西套平原。这里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分界线,游牧政权占领这里,农耕文明就会受到压制,比如西汉刘彻首先拿下河套,然后才进攻匈奴腹地。 ️我的收获:实地走访过三个平原,给我以力量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