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所说的“八次危机”,是指1949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所经历的八次主要经济危机。以下是按照时间顺序对这八次危机的简要概述:第一次危机(1958-1961年):类型:结构型+赤字型危机 原因:苏联援建中断,中国以高强度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入代替中辍的外部资金,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后果: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萧条,...
(1949~1950年的大通胀和经济萧条没有算在内,温铁军认为那次是因为战争以及国民党的遗留问题) 危机一:1958 ~ 1960年发生的危机 1958年,苏联援华投资中断,中国为了继续发展工业,牺牲了农业生产;在缺失苏联专家的支持下,搞“大炼钢铁”和“大跃进”,造成极大的浪费和政府严重赤字,再加上1959年到1961年的自然灾害,就...
虽然我国为应对经济危机出台的四万亿投资有利有弊,但整体上我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日常生活有多么毁天灭地的冲击。作者温铁军对其的解释是:第八次危机之前的政府一系列政策修复了农村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作用,恰好帮助了第八次危机软着陆。 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有以下几个新的特点: 一是中国经济进一步...
温铁军:中国的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 纵观60年的中国当代史,已经有4次对外引资和连带发生的8次与国家工业化不同阶段特征有关的城市经济危机——改革前后各有3次属于债务转化赤字型的危机,纳入全球化以来则有2次输入型危机。其与西方特色工业化长期向外转嫁成本之最显著、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对立...
温铁军教授在一次讲座中深入分析了中国农村问题,并提出了解决之道。他在著作《八次危机》中指出:“先富不可能带动后富,先富群体的收益会不断增加,后富群体的成本会不断加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进行二次分配,也就是‘看不见的手’需要妥协于‘看得见的手’。”他解释了“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
书中,温铁军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而是运用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数据和案例,将每一次危机的背景、原因、过程及影响进行了生动而真实的描绘。他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这种勇气和担当让我深感敬佩。《八次危机》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艰辛与曲折,更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次危机都是对...
最近,我有幸读到了温铁军教授的新书《八次危机》,这本书颠覆了我对于中国建国以来历史的认知。在我的学生时代,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是历史教材的主题,这些熟悉的图片在历史书上跃然而出。然而,在温教授的书中,我了解到中国经历了至少八次经济危机,这让我对中国历史的经济脉络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些...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8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第二部分为研究团队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进行的几次闭门会议记录与简报。每个部分都围绕一个主题,收录了若干篇相关的文章。该书通过温铁军对中国经济危机及其化解过程中涉及到的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和特色...
面对这个问题,温铁军决定加大对市场的调研和产品研发,及时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最终成功逆转了市场形势。 温铁军八次危机的经历,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更彰显了他的坚持和执着。他始终相信,每一次危机都是一个机会,只要能够正确应对,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成长和发展。正是这种乐观积极的态度,让他成为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