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论》,温病著作。一卷。清.叶天士述,相传系叶氏门人顾景文记录整理而成。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又本见于唐大烈《吴医汇讲》卷一,名为《温症论治》,内容与华氏大同小异,次序略有不同,章虚谷注本即本于此,名为《叶天士温热论》,收入《医...
叶天士《温热论》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2.大凡看法,为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
《温热论》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病也,宜犀角、鲜生地、连翘、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数日,或平素心虚有痰,外热一陷,里络就闭,非菖蒲、郁金等所能开,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恐其昏厥为痉也。 再色绛...
(1)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释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是叶天士根据温病初期的症状而言;而“温邪从口鼻而入”,则是吴鞠通从温病的传播途径说起。其实,伤寒热病多是从口鼻而入;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诱发者,仅为少数。温...
温热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按:邪从口鼻而入,故曰上受。但春温,冬时伏寒,藏于少阴,遇春时温气而发,非必上受之邪也。则此所论温邪,乃是温风,温湿之发于春末夏初者也。)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
根据温热论,世界上的万物是由两个基本原则组成的:温和热。 温热被认为是构成事物的两种基本性质。温是被视为生命、活力、积极性和合理性的原则,它代表了思考、创造和灵性的属性。热则代表着冷漠、消极和混乱的原则,它代表了感性、冲动和无秩序的属性。 按照该理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了这两种属性。某些事物...
《温热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文献,全文仅三千七百字,却奠定了温热病的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是继张仲景《伤寒论》以后,又一个阐发外感热病的重要文献。一、阐明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大法 叶桂在《温热论》开篇即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
叶天士《温热论》.pdf,一、温病大纲 【原文】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 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 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 温邪:是温病的病因,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上受:指温邪一般的传入途径,由口鼻而入侵人体,先 犯手太阴
《温热论》为温病通论著作,由清代叶桂(天士)口述,其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全文十分简短,仅四千余字。为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叶氏在此书中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此外,叶氏对通过观察舌象、皮肤斑疹及验齿来诊断温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独到的论述。
温邪在卫表温邪在卫表,虽也用虽也用“汗法汗法”,但只宜用辛凉之剂但只宜用辛凉之剂; 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温之剂不可用治寒邪束表的辛温之剂,以免过于发汗以免过于发汗,伤伤 津助热津助热,反生他患反生他患。 (2)不同阶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不同阶 6、段的治疗大法及注意事项 “在卫汗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