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是一个汉字,读音为qú、jù、qí,上下结构,部首为木。形声字(从水,榘省声)。本义: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渠可作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渠(佢)作为第三人称的代词,最早见于《孔雀东南飞》中的"渠会永无缘",此诗出自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庐江郡为古吴、越及东南百越...
因齐渠在南北向的河流修筑堰坝,抬高水位补充水源,因此夏季洪水容易冲毁堰坝,故齐国灭亡后缺乏统一治理。济水淤塞更是失去重要补给水源,在梁邹入济水的旧口,除少量残渠,现在大部分成为青青的麦地。司马迁之后,岁月冲蚀掉齐渠人工凿痕,《水经》的作者以为是济水的分支,郦道元以为是时水的分支,仅见“水侧有田...
进去后,樊宝兰冲着里面的人说道:“司令员,我算出来了,这次工程需要7000立方米石料,从60里外采运再搬过来,如果是100辆汽车的话,我认为至少需要30天!”樊宝兰的这番话看来还是保守估计,实际上可能会超过30天,还是用100辆汽车。司令员笑着说道:“可是我们没有几辆汽车啊!”樊宝兰心情有些低落:“司令员...
通济渠泗水线,沿着鸿沟的一条支渠,从浚仪往东南,经宋城,最终在彭城汇入泗水。这就是六朝时期所称的汴水,也是后世人们所称的旧汴水。 无论是泗水线还是在泗水西南且与之平行的捷径,两条路线在隋朝都可通航,故此潘镛在1984年对隋唐运河做过实地考察后仍然不能断定哪一条是通济渠的航道。炀帝似乎更喜欢走捷径,...
水尺分布在被称作“静浪”的前闸附近的东壁,一处在闸前,一处在闸上。这里渠壁石质坚硬,水尺刻线较好。闸前水尺自渠底向上共七格,在第五道格线上下,用隶书体凿刻有四字:“已上□谷”,第三子因严重风化与石纹混淆不易辨识。闸上水尺位于前闸顶部的石...
乔铭斐指着村史馆里的一幅字,回忆道: “在我们村有一位老党员,是建国前第一批入党的女党员、妇救会得力骨干,她叫陈凤珍,当时在向党说句心里话活动中,用了10多分钟写下了“共产党好——陈凤珍”,这七个字。写的时候手哆哆嗦嗦、一笔一划,我们当时在场的人都很动容。” 红色资源不能各自为战,昌邑市充分...
北京京西门头沟区有一个村子叫琉璃渠,村里一座刚刚改建完成的琉璃园区厂房内,师傅们正按照1:1的尺寸复制故宫太和殿屋顶的鸱吻。在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经常能看到的这种动物装饰,传说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因喜爱吞火,能喷浪降雨,常用在屋顶以避火防灾。这座大吻高3.4米,重达4吨,复制工作从2023年的3月开始,塑型、切割...
由此,可判断通州次渠地名中的“次”字,当为“寺”字,次渠村得名应与其村内的寺庙有关。事实上,次渠村的确有一座大庙叫作宝光寺。按文献记载,次渠村宝光寺建于元代,寺内有定光佛舍利塔,塔高30余米,是方圆十几里地最高的建筑。可以想象,此寺庙势必成为村落指代性地标,另外该村位于一条河流之畔,也成为该村的...
郝妙海:“打”字挑头的民间游戏 郝妙海:旧日春耕时节常用的几种手把农具 郝妙海:“蔓菁”和“糁糁饭” 郝妙海晋源民谣:南堰河,掐了鼻子没看头 郝妙海晋源民谣:牛家营里十家,捞鱼撇虾,饿死九家 郝妙海晋源民谣:吴家堡,提上毛篮篮拾破布 郝妙海晋源民谣:木厂头,虱子爬下...
太白渠的“太白”二字,跟“李白字太白”无关 太白渠始开凿于西汉,的确从宁晋流过。《汉书·地理志》记载:“太白渠水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今晋州市)入斯洨。”《水经注疏》卷十《浊漳水》:“太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会贞按:今宁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