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句话再次强调了“清静无为”的理念。内心的平静和行为上的不躁动,是老子一直倡导的。他认为,内心躁动会让人失去冷静和理智,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保持清静能够克制躁动,就像寒冷可以战胜炎热一样。在为人处世和治理国家方面,清静无为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能够使人顺应自然规律,不...
静则定,定则得,这是修行的基本原则。💎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老子之学,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
清静无为智,留白是智慧 2024-10-16 23:32:3602:02 52 所属专辑:《知行心学笔记》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满格努力的人,一旦停下来都会有那个负罪感,这是一种努力型的补偿心理,是内在恐惧无力的表现。清静,无为,智慧生,这三个随便拎一个,都是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要学习道家修心的智慧,就要跟着道家过七种人生。 顺道而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哲学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的最高法则。无论自然还是社会,都在道的支配之下。在庄子看来,道在瓦砾在屎溺,用禅宗的说,就是“担水砍柴,无非妙道”,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就是说,自然无为的道是人生的准则。 自然之道在于无为,...
无为,则静,无为,则无所不为。 ——庄子 《庄子·达生》里讲过一个关于游泳的故事。 孔子在吕梁游玩,看到一个几十丈高的瀑布。瀑布奔流而下,震耳欲聋,瀑布下游水流湍急,连鱼鳖也不敢在里面游泳。 但孔子远远地就看见一个男子在水里。孔子以为这人是要寻死,于是和弟子顺着水流去下游找他。
清静无为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而是一种深入洞察、冷静应对的智慧。它让我们明白,只有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是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外在的完美和充盈都是过眼云烟,唯有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才能给我们带来持久的满足和幸福。🌸清静无为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它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表面的完美和充盈,而要注重内在...
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大意是:外貌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内心却像自然一样清静无为;一切随缘,保持真性;内心清净,能够包容万事万物。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并不张扬,他们的内心如同自然一样,平静而广阔。他们不刻意追求什么,也不被外界所动摇,随遇而安,保持内心的真性。同时,他们有着广阔的胸怀,能够包容...
清静无为,逍遥一生。今日阳光明媚,气温攀升,就让我们一起回味老子的智慧绝学,衣食之外,关注内在生活。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三章》不...
儒家、佛家、道家都强调“静”是智慧的根本条件。佛家说:“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道家言:“致虚极,守静笃”。儒家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心清静、意清静,智慧即会涌现。 30年代,围棋大师吴清源赴日赛棋,先读《道德经》,每每得胜,他说:“我的对手...
真正的清静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放任不理。 而是循道而作,法天地而为,无为是自然而为,不染物性,不为物累,并非听任自然,更非听天由命。 还有人认为,道家求于无用,居于下垢,其实不然。 道家常以守弱、居下、无用,以示道之体现,其实其中之意,并非真的求于无用,居于下垢。 道德经中所说的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