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开始形成,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謇、汤寿潜、杨度、汤化龙等。先后在江苏、浙江、上海、两湖和广东等地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宪政公会”、“宪政筹备会”、“自治会”等团体,并领导收回利权和保路运动。1909年(宣统元年)12月...
清末新政虽在某种意义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更多的是欺骗人民,尤其是进入预备立宪阶段后,这种情形更为明显。然而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上和学界出现一种“新见”,认为清廷的改革有诚意、有规划,若无辛亥革命打断其进程,清末新政一定能使中国实现从君主专制向立宪政治的转轨。这一见解似是而非,不可不辩。失...
其立宪实质是保存清帝,保障满清贵族的权利,从而达到延续清朝永续的目的。而“君主立宪”的本质是限制皇权和贵族权力,将权力下放,国家的运行由法而定,君主和人民共同监督政府,而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大众,从而实现王在法下。但是清末的“立宪运动”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本质并没有将权力分化,依然集中在部分...
清末新政开始于慈禧回京,但从法律意义上启动却是1906年,主要还是慈禧拖延已久,迟迟不愿意交出手中的大权,清朝方面将这次维新叫做“预备立宪”。是想要学习欧洲英国和东亚日本在清朝国内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君主立宪制度其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留清朝皇室,虽然失去了政治上的特权,但在经济上依旧可以享受特权。...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预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
预备立宪指的是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称“筹备立宪”。晚清政府之所以实行预备立宪,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预备立宪的工作相当艰巨,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设立议会...
随着清末“预备立宪”的开展,西方近代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透进了数缕民主的霞光。民族资产阶级崛起 在阶级关系上,清末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明显地增长,特别是这时,民族资本的中小企业大量涌现,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力量有了明显...
那么清末立宪派为何不能率先通过君主立宪使中国走向近代化呢?从民族情感上来说,我们是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我们显然更乐意接受一个以汉人为君主的君主立宪制。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完全排斥、完全不能接受一个以少数民族裔为君主的君主立宪制。我们其实向来都很包容,如果在今天的体制下的话,我们也能接受一个少数民族...
立宪运动 清政府根据出国考察宪政的清宗室载泽、端方等五大臣的意见,于光绪三十三年(1906)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又在中央筹设资政院,在各省筹设谐议局。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