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新军成军的同时,地方各省也在陆续编练新军。截止至1911年,全国新军共有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参加彰德秋操的新军士兵由于环境不同,地方新军和北洋新军是各有所长。地方新军,尤其是南方各省在组建新军期间,注重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和留学生任军官。如云南新军的蔡锷、山西新军的阎锡山、福建新军的许崇智。这...
各地新军继续闹事,南北议和愈发困难。南方的新军早成革命党头号基础,地方割据成形。即便北洋能再刷几个“完胜”,满清也彻底失去对新式军队的总控。各方意见僵持,谈判来谈判去,局势越拖越乱。看似清朝牌桌上最大的筹码——新军,如今却成了各方做局、博弈的王牌,谁都想掌握,谁都不敢指挥。说到底,这场“...
但北洋新军会操为清末新军军事演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模式和理论经验,并奠定新军会操制度基础,其后各地新军纷纷效仿之,成为推动中国陆军军事转型不可或缺之一环。河间会操、彰德会操、太湖秋操及永平秋操是清末新军四次大型军事演习,史家对前三次秋操均有细致考察,但对宣统三年在直隶永平府计划举办的永平秋操...
北洋系,曾是新军主力,遂成为民国初期最关键的军事力量。袁世凯,前清大臣,凭借对北洋系的掌控,快速攀升至权力之巅。北洋系的部队,主要按陆军镇来组织。这些军队多数由袁世凯的亲信和心腹领导,比如北京北部的仰山洼第一镇的统制官何宗莲,还有吉林长春的第三镇统制官曹锟,他们都曾是袁世凯在北洋武备学堂培养的学生...
清末新军,是清政府举办所谓“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清王朝的一支反动武装,在镇压人民民主革命、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方面,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它的一部分却以清王朝的掘墓者活跃在历史舞台上。武昌首义,就是由湖北新军首先发难的;相继而起的各省独立,也都程度不同地与当地新军...
清代兵制之演变,大致有三:最初以八旗和绿营为主,之后因镇压太平天国之故渐由湘、淮为代表的勇营及防军、练军取而代之,至清末则彻底转向西法,编练新军。云南组建的十九镇新军在令旗下操练队列。清末庚子事变后,清政府推行新政,进行军事改革,1903年成立总理练兵处,并合各省成立督练公所,负责训练新军(图片...
北方新军勇气著称,最终以武士精神,效忠长官,成为袁世凯的私人军队,拥兵一方,虎视眈眈。而南方的湖北新军,因受到知识的输入和思想的升华,逐渐走上了另一条充满荆棘却热血飘旗的道路,最终成为了清政府真正的掘墓人。声势浩大的辛亥革命,像难以阻挡的巨浪冲毁清朝努力维持的残局。武昌起义中,湖北新军有几千人都...
清末新军的招募标准 在1905年,长沙的征兵条例中明确规定:“必须是识字之人,不识字者不得入伍。”这一要求,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入伍的门槛相当高。对于现代的中国,文盲率已降至2.67%,而两三岁的孩子已能识千字,识字似乎不再是难题。然而,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文盲率仍高达80%,尤其是1905年,刚刚废除科举...
本组照片发表于《老照片》中,记录了清末新军的训练、战斗等影像。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尤其是庚子国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为与列强抗衡,着手新式军队的建设。图为行进中的新军骑兵。 1895年即由胡芬募集了五千人,称为"武定军",这便是新军的前身,也是清末最早组建的近代化陆军。新军的整训,后以袁世凯的小站练兵...
一、1910年清末新军 1910年清政府花费重金打造了“新军”部队,无论是武器装备、人员穿戴还是作战训练,全部都模仿西方,官兵们统一配发参照德国普鲁士风格设计的军服和军帽。在新军中最常见的军帽,就是上图中的1910年式大檐帽,无论是帽子的颜色、样式、还是上面的装饰,都有很强的普鲁士元素。二、上世纪10年代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