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唐朝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创作的一首七言排律。作品原文 清明 著处繁花务是日,长沙千人万人出。渡头翠柳艳明眉,争道朱蹄骄啮膝。此都好游湘西寺,诸将亦自军中至。马援征行在眼前,葛强亲近同心事。金镫下山红粉晚,牙樯捩柁青楼远。古时丧乱皆可知,人世悲欢暂相遣。弟侄虽存不得...
谢枋得《千家诗》:此清明遇雨而作也。游人遇雨,巾履沾湿,行倦而兴败矣。神魂散乱,思入酒家暂息而未能也。故见牧童而同酒家,遥望杏花深处而指示之也。 贺裳《皱水轩词筌》:词莫病于浅直,如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无高警,正在遥指不言,稍具昼意。宋子京演为锦缠道词,后半曰:...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杜牧,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诗...
2.《清明》–宋·杨万里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与前一首不同之处在于最后一句。前者是“路人遥指杏花村”,后者则变为“牧童遥指杏花村”。杨万里将原有的路人换成了牧童,增加了诗意的浪漫和田园情怀,使整首诗更具生机和活力。牧童是自然与生命的象征,与春天...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兴味:指意趣与兴致。⑵萧然:清净冷落。一作“都来”。⑶邻翁乞新火:向邻翁乞求新火。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白话译文 没有花供我欣赏,也没有酒供我消愁,我就是...
清明节的古诗和诗意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
杜牧《清明》的诗意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诗文解释】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 【词语解释】 纷纷:形容多. 断魂:形容十分伤心悲哀.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本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如,宋代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写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诗中,江南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诗人从侧面措意,以写“游子寻春”来写春,写他们不仅“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才归,足见清明时西湖的春色之怡人。描写清明时节亲近自然的好作品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