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尚在幼年的清宣统皇帝溥仪颁发了他人生最后的诏书——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此诏的颁发,昭示了自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创立后金到宣统皇帝退位,立国凡297年;若从顺治皇帝入主中原起算,则为268年。清朝宣统皇帝溥仪退位诏书内容如下:朕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
宣统帝的退位是辛亥革命的成就之一就是推翻了自秦始皇以来确立的封建专制制度,结束了封建帝制,故B正确;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使辛亥革命取得完全胜利,帝国主义势力未被赶走,封建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故CD错误。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成就,考生可根据材料“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有言:“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据此,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体面地保留了封建王室及其待遇 B. 资产阶级以和平手段获得统治权 C. 演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诏书。诏书内容如下: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
宣统帝退位诏书是由爱新觉罗·溥仪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的,旨在结束大清帝国在中国的统治。诏书全文表明,由于民军起义,各省响应,中国陷入动荡,为解决南北对立,特命袁世凯与民军代表讨论建立共和政府。诏书指出,人民心理多倾向于共和,南北皆有共识。溥仪不忍因一姓之尊荣而拂逆民心,故决定将统治权公诸...
材料的大意是华中、华南各省首先提倡共和制(南方各省先后独立),而北方的将领们随后也赞成,人心所向,我也不好“以一姓之尊荣”而违背老百姓们的喜好和憎恶,这是宣统帝退位诏书,是清廷主动顺应时代潮流。故选:B。
清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代行颁布了清宣统帝爱新觉罗·博仪退位诏书。诏书影印件(译文)见图1所示:—朕饮奉隆裕皇太后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隔,彼此相持。商于途,土...
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这标志着( )A. 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B. 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临朝听政,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布清朝结束,末代皇帝溥仪正式退位。 那么,就在这一份《退位诏书》上,不仅有皇帝的玉玺盖章,还有另外11位朝中的大臣签字。 今天,就来揭秘一下这11位清末重臣。 一:内阁大臣袁世凯(1859-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