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的属性是什么?一是属于国家事务,自上而下的国家事务;二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漕运主要是将其放在制度和经济的范畴,但后来我发现,于王朝而言,漕运具有鲜明的、高度的政治性。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高度政治化。我们看看历朝历代对漕运的定位,尤其是清代人的论述:“天庾正供”“国...
这一做法,引起了清代漕粮征收、运输制度上的一系列变化,漕粮从征收到交兑、起运、督催、稽查、交仓等一系列过程中,事务繁巨,涉及的机构、官员、兵丁甚多。漕运中的弊端也以新的形式出现,征收漕粮的州县官往往借机向纳户多收,此外,有些地方州县官还趁机刁难勒索运军,运军也借此要挟州县官,关系十分复杂。 漕粮征...
清朝的漕运实行漕粮军运,长运者称为旗丁,旗丁另立户籍,又因旗丁的主要任务是运送漕粮,故又称运丁。 运丁终年往来于运河之上,其原来所分得的屯田无人耕种,大多荒芜,收入也大幅度减少,而其所得到的津贴根本不足以偿付漕运各级官吏的贪索,因而运丁常常是“倾覆身家,十而有六”。...
京杭大运河在明清两代是南北漕运的重要枢纽,那为何不采用海运,只能说是既得利益者彻底捆绑了朝廷,使其无法从漕运改为海运。导致其中耗费巨大,糜烂严重。明清两代,北方极其依赖漕运,南方的粮食,茶叶和布匹,尤其是粮食源源不断从南方运往北京。为此,明清两朝特意设立漕运总督这一机构专职负责此事,这是明、清...
(2) 运河年久失修,河道淤塞;黄河改道,冲击运河与漕运;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治理;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轮船海运更为发达。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清代前期河运畅通之时,每年都有六七千艘重运漕船沿运河北上”可知,规模大;根据材料“为鼓励承运漕粮,清政府规定,重运漕船北上和回空船只南下,均可免税附带一定数量...
运丁和水手是漕运最直接的参与者,其人数能够达到十万以上,康熙年间就有“通漕旗丁、水手十万家”的说法。清代将军队划分为“兵、勇、丁、卒”四类,其中的“丁”指的就是负责掌管后勤、传递消息的士兵,也就是说,运丁也是士兵的一种。这是因为明清两朝所使用的漕运之法,都是由军队执行的军运,清朝直接...
清代粮仓 清代漕运的第四部分,就是漕运相关的维护和后勤体系。清代内陆运河水道条件越来越差,为了维护水道,保持漕运的正常进行,清政府每年都要特别拨款十数万两用于整治河道。 清代河道整修,主要分为“岁修”、“抢修”、“大工”等类别,其中“岁修”和“抢修”属于每年对河道的例行维护。“大工”则是遇到重大灾难...
“本书共十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清代长江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漕运的持续、漕粮的财政及赈恤功能、漕粮... 展开 0韧勉2024-01-24 14:40:24 1995年撰写的清代漕运研究经典再版,作者注重史论输出,精准分析了鸦片战争前最主要的城市生产消费途径——漕运。全书大道至简... 展开 0优质...
清代大臣 1710年,施世纶升级为户部右侍郎,但由于康熙看重漕运,所以没等施世纶上任,就将之改为仓场总督。这可不是看大门、看仓库的保安,在明清两朝,仓场和漕运二总督几乎就是看油库、守金山的同义词。因为明清京师都在北京,是政治、军事中心,有百官、有大军。明代京师三大营号称50万大军,清代京营不下15...
清代漕运 昔日海河上漕运的景象 漕,原指以水道运粮。秦汉以来,历朝政府所需粮食主要靠水路运输,故称漕运。有人说,漕运是指漕粮运输,这种说法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因为漕运不是孤立的,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粮食的征收、兑运和交仓,漕运官制和船制,运丁和屯田,漕粮运道的修治,运河河政等。漕粮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