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口制,是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明确规定的官方建筑用材制度,用以控制房屋规模和大式建筑大木作等。与宋朝制定的“材份等级”制不同的是,清代斗拱的模数制取平身科坐斗斗口的宽度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九分。斗口制是单向模数,分十一级,简化宋制“材、栔、份”的换算,计算直观而精密。
斗口制是清代衡量建筑尺度的另一种模数体系。在有斗栱的建筑中,以平身科斗栱安装头翘的卯口宽度(1斗口)作为模数,来衡量建筑的面阔、进深、大木构件及斗栱构件等尺度。🔍 斗口分为11等,尺寸从1寸到6寸,每个等级等差0.5寸,根据建筑规模而选用不同等级的用材。在实际使用的斗口大都在四等(4.5寸)以下,如城楼、...
📚 斗口制,清代建筑尺寸体系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斗口制的运用,首先体现在构件尺寸的精准确定。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明确规定:檐柱高为70斗口,直径为6斗口,其他构件断面尺寸则以此为基础推算。例如,金柱直径比檐柱多2寸,七架梁厚为金柱径加2寸,梁高则为1.2倍的梁厚,各架梁高厚则...
第五十一讲 清代古建筑斗口制(字幕版), 视频播放量 1858、弹幕量 2、点赞数 84、投硬币枚数 49、收藏人数 21、转发人数 9, 视频作者 漳州阿沈, 作者简介 越名教任自然,相关视频:第五十一讲 清代古建筑斗口制,第二十一讲 古建筑的梁,第五十九讲 清代举架制度与步架和抬
清代斗口制:清代作为建筑标准模数基本单位的“斗口”是指平身科的斗拱中,大斗或十八斗迎面方向安装翘昂的那个斗口的宽度。清代斗口制:清代斗口分为11等,一等斗口最大,为6寸,各等斗口宽依次递减0.5寸,十一等斗口宽1寸。清代斗口制比宋代材分制的进步性:1、以单一的斗口取代“材、分、栔”的三级划分,...
清代斗拱断代速成方法:斗栱是古建筑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尺,清代斗拱确立了斗口制度,斗栱的结构功能退化,更多的是装饰功能。清式斗拱不像早期建筑采用硕大的斗拱,而是缩小了斗栱比例,柱头科斗拱攒数大为增加。除此之外清式斗拱注重下昂和耍头装饰的变化, - 古建筑斗拱学
所以材分制与斗口制度的区别在于,材分制度关注的是材料本体,是构件高度;而斗口制度关注的是材料交接,...
探讨清代的斗口制与宋代的材分制相比的进步,首先需要理解两者在建筑设计和工艺史中的地位。《营造法式》与《工程做法》本质上是在阐述通用的造价定额,而非建筑设计,因此,它们的革新主要体现在提高效率、节省资源等方面。在模数制度的背景下,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工艺密不可分。古建筑的承重构件要求轻质、...
模数制起源于唐代,成型于宋代。宋代李诫编纂的《营造法式》制定“材”模数,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制定斗口制,都是木结构建筑加工过程更加便捷,施工周期缩短,节省材料。 异:宋代材分制中,斗拱或素方的用料断面长边为一材,高宽比为3:2。材分八等,一等材6寸x9寸,八等材3寸x4.5寸,据等级之制分别采用。一材为...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清代斗口制分为()个等级。 单选题 (2 分) A. 8 B. 9 C. 10 D. 11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D.11 反馈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