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於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淝水之战中,发生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折屐齿的生动典故,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一、投鞭断流 公元357年六月,前秦主苻生欲...
然而,这场战争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是淝水之战最具故事性的一幕,因其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上的险恶局势而得名。此典故出自唐代文学家杨炯的《晋书·刘裕传》,第一次通过文字记载了淝水之战的典故。当时,刘裕的部下因为看到河边的杂草倒影在水面上,被影像所蔽,...
24.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公元383年,东晋与前秦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了一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
淝水之战中,桓玄通过派遣间谍情报员获得前秦军队的情报,并根据情报制定战略。情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取得战争胜利十分关键,这给我们在面对竞争时提供了启示。 五、结论 淝水之战是一场典型的智力战,体现了草木皆兵的成语典故。通过草木皆兵的战略,桓玄成功地击退了前秦的进攻。这场战役向我们传递了许多有关战争和...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不少于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过程完整,思路清晰,表述简洁,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淝水之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八万将士击溃八十余万敌军,淝水之战也因而闻名于世
这场战役发生在公元383年,当时,东晋和前秦两大势力在淝水畔展开激烈的决战。在这场战役中,东晋军队虽然人数不如前秦,但是却凭借着高超的战术和勇猛的战斗力,最终成功地击败了前秦军队。 “草木皆兵”这个成语就是来自于淝水之战中的一个传奇故事。据说,当时东晋的将领谢安为了迷惑前秦军队,就在淝水畔放出了大量的...
B 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在淝水大战.前秦苻坚骄傲轻敌,再加上军心涣散,成分复杂.战争中苻坚看见晋军阵容严整,误把八公山上摇动的树木当成晋军,心虚胆怯,最终前秦溃败.这是“草木皆兵”的来历. 故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淝水之战.理解和把握淝水之战的过程,明确草木皆兵的来历.反馈...
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前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