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Science! 浙大高分子上演“双膜奇遇记” 2024年11月8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一项科研进展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 浙江大学教授徐志康,百人计划研究员杨皓程、张超所在的聚合物分离膜及其表界面工程团队突破传统膜分离范式,提出了...
浙大最新《Science》:高纯分离技术又迈出一大步! 2023年12月15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邢华斌教授、杨立峰研究员团队在Science上以“First Release"形式发表了题为“A molecular sieve with ultrafast adsorption kinetics for propylene separation”...
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摆脱厚重羽绒服的束缚,像北极熊一样自由地迎接严寒挑战。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已于12月22日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Science》上。尽管我们一直追求更完美的保暖衣物,但目前尚无完美的解决方案出现。然而,大自然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北极熊,这一在严寒中自由生活的动物,其保暖秘诀值得我...
此外,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子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实现了高水平代表性论文数质双优、连创新高!学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紧紧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出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展现出卓越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些令人瞩目的成果!01 N...
研究成果以题为“Boosting neuronal activity-driven mitochondrial DNA tranion improves cognition in aged mice”的文章,于北京时间2024年12月20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为理解生物脑神经计算的“节能”和对抗认知衰老提供了新视角和理论框架。 同期,《Science》刊发了题为“Aged neurons don’t register energy ...
浙江大学唐睿康及刘昭明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 生物有机体可以利用无定形前体,通过完全的粒子融合,产生具有连续结构的无机骨架。合成整料要困难得多,因为烧结技术会破坏连续性并限制机械强度。 该研究通过在调节结构结合水和外部压力的同时融合颗粒来制造无定形碳酸钙的无机整料。由于其结构连续性,他们的整体是透明...
Part1:浙大肖丰收团队,再发Science,四年4篇! 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王亮教授、华东理工大学曹宵鸣教授以及北京理工大学马嘉璧教授使用脱铝Beta沸石来支撑铜纳米颗粒(Cu/Beta-deAl),结果表明这些颗粒在200°C的甲醇蒸汽中会变小,从~5.6纳米减小到~2.4纳米,这与一般的烧结现象相反。研究发现了一个逆向奥斯特瓦尔德熟化过程...
浙大肖丰收团队再发《Science》! 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的技术挑战---催化剂完全水解失活 丙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广泛用作生产塑料,纤维和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间体。传统的丙烯制备工艺主要依赖于石脑油中重烃的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但受反应温度高、能耗大、分离复杂等因素制约。随着化工市场对丙烯需求的增加(2020年达到约...
这一特性与一般的烧结通道不同,从而在工业上制备了用于草酸二甲酯(DMO)加氢的稳定催化剂。相关文章以“Dealuminated Beta zeolite reverses Ostwald ripening for durable copper nanoparticle catalysts”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研究背景 非均相催化剂表面的金属纳米颗粒(NP)在高温下会遇到反应物和产物分子,这些条件通常...
浙大、河大齐发Science 12月2日,浙江大学、河南大学分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浙江大学 12月2日,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教授、宋超研究员和王大伟研究员在一个超导电路中实现了量化光的拓扑态实验,用它构建了一维和二维的福克态格子,相关成果以“Observing the quantum topology of 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