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至德,仲雍功不可没,很多人都认为仲雍缺智少慧,不具雄才大略,则是感念他的谦恭,才将他的名字紧跟着泰伯以陪衬示人,只能证明这些人不熟悉吴国的历史,因为,除了仲雍自己做了第二代皇帝,吴国剩下的二十三个皇帝可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泰伯没有后人,他死后王位就传给了弟弟仲雍,尽管此时已有八十七岁的高龄依然...
正常来看,亶公是不会导演这个事件的,一是他自己不能受益;另外因为泰伯和仲雍都是治国的良材,他三个儿子任何一个继位,对于亶父来说,都是可以接受的;而周部族的文化是传长传嫡,没有动力的话,他为什么要破坏这个部族的规矩呢?这本身也是他掌权的基础。 而对于太姜、太任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 对于太姜来说,...
因为泰伯和仲雍都是在豳地出生的,而亶父娶太姜,则是由豳迁岐山之后才发生的事情。泰伯的年龄比太姜要大5~8岁,仲雍也不过小太姜3~5岁而已。 泰伯和仲雍兄弟的母亲是西戎一个部族首领的女儿,叫德姬,她是亶父在豳地的正妻。 公元前1147泰伯和仲雍兄弟俩随父由豳迁至岐山周原,当时泰伯算起来应该是20岁上下,...
泰伯和仲雍的第一、第二顺位的继承权力,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巨变:亶父“好色”娶了太姜;三弟季历随后出生、长大;季历又娶了商朝贵族的女儿太任,生了圣子昌,泰伯的储君地位开始动摇、直到无望。 泰伯协助父亲亶父把周部落由豳这块山间盆地迁移到了岐山下的广阔而肥沃的周原平原。 从周部族的角度来看,他们避开了西戎...
季历是公亶父的第三子。季历的儿子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公亶父在世时,因钟爱孙子姬昌,表示想把首领之位传给季历,由季历传给姬昌。季历的大哥泰伯和二哥仲雍得知父亲的心愿后,双双奔吴,避之荆蛮之地,断发文身,以让位季历。于是,季历继位。季历死后,其子姬昌继位。总之,一切都是按照公亶父的...
江南一带,很尊重泰伯和仲雍,尤其是泰伯。他们都是三千多年前的古人了。但直到今天,人们还记得他们的故事。在商朝末年,在西北的岐山脚下,有一个族群逐渐兴旺起来,姓姬,这就是周朝的源头。有一位被后代追称为太王的领袖,年岁大了,要考虑交班的事。他有三个儿子,分别叫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
据记载,周太王(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建立勾吴王国。他们“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当地部族自愿归附。这体现了当时 A. 南北文化交往交融 B. 华夏认同感的增强 C. 宗法制度初步确立 D. 王位世袭制度异变 相关知识点: ...
2.据记载,周太王 (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建立勾吴王国。他们 “断发文身” ,接受当地习俗。当地部族自愿归附。
泰伯和仲雍和周文王什么关系? 周文王的祖父古父亶公,生有三个儿子,泰伯是長子,仲雍是次子,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是古父亶公第三个儿子。黄帝族裔的一支后稷部落,在豳(古地名)己经生活了整十代人,后来因不堪游牧部落戎狄人的侵扰,部落首领古父亶公力排众议,率领部落远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②,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③,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余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