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地农业(Paludiculture)是一种新兴的农业模式,旨在利用湿地环境进行农业生产。这个术语源自拉丁文,其中“palus”意指“沼泽”,而“cultūra”意指“耕作”或“农业”。泥炭地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在湿地或重新湿化的泥炭地上进行耕作,来实现低排放的农业生产。东方红湿地。摄影:张维忠 | 供图:黑龙江鸡西市文...
就全球范围而言,泥炭地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因此,全球泥炭地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地带性分异规律。对一个区域来说,由于海陆位置、地质、地貌与水文等各因素影响,泥炭地的分布特征更多表现为区域性或垂直性差异。除南极洲外,泥炭地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其中约80%位于高纬度地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芬兰、加拿大、中国...
泥炭地功能 泥炭地具有土壤松软有弹性,有机质及腐殖酸含量高,植物纤维含量丰富,通气透水性好,持水能力强等特征,在自然生态平衡中有重要作用.除了具有极强的污染降解能力,保持生物多样性,强大的保水和蓄水功能外,它还是目前所有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碳累积速度最快,碳堆积量...
2012年,国际泥炭地学会在芬兰赫尔辛基诞生,标志着这一学术领域的崭新起点2014年,加拿大渥太华迎来了第二届大会,进一步推动了泥炭地研究的国际交流2016年,美国波士顿成为第三届大会的举办地,吸引了全球众多泥炭地领域的佼佼者2018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迎来了第四届大会,欧洲的泥炭地研究与发展再次成为全球焦点2020年,新...
11月21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2024年全球泥炭地热点地图集》(Global Peatland Hotspot Atlas 2024),介绍了全球泥炭地分布的最新热点地图,强调了泥炭地面临的威胁以及恢复和保护的建议。 1 泥炭地分布状况 全球泥炭地面积约4.88亿公顷,相当于全球陆...
在今年6月正式实施的湿地保护法中,就将泥炭沼泽保护纳入范畴,为其设置多个条款。泥炭地究竟是什么?它的存在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四川若尔盖湿地 3%的面积承载全球约1/3的土壤碳储量 泥炭又称为泥炭土,是地上植物的“遗体”被掩埋或者分解后,经过数千万年的堆积,在较低气温、雨水较少或缺少空气条件下,缓慢分解...
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的瓦休甘沼泽,是这片广袤泥炭地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地处额尔齐斯河与鄂毕河之间,拥有独特的大陆性气候。这里地势低平,河流蜿蜒曲折,为生物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同时,瓦休甘沼泽还承担着维持区域水平衡和提供多种环境服务的重要职责,是该区域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瓦休甘泥炭沼泽...
作为一种潜在的、低成本的碳储存方式,自然恢复的湿地或许能更有效地贡献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此外,研究还强调了湿地恢复与泥炭地农业在气候变化缓解中的双重角色。恢复湿地能够直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泥炭地农业则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实践,为缓解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应对气候变化...
第十七届国际泥炭地大会(以下简称“IPC2024”)即将举行,特别设置了泥炭产业革新专题,旨在帮助与会者探讨设施农业基质育苗与基质栽培技术革新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这一专题将聚焦于当前泥炭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探讨如何利用泥炭等优质基质为作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基质是种植业中至关重要...
泥炭地是一种湿地,是指生长在地表的泥炭土壤和湿地生境,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存在。它至少占据地球表面的3%,却承担了35%的碳储量。被认为阴森恐怖的泥炭沼泽,却有可能成为气候变化的救星。它对于预防和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水风险和确保安全饮用水至关重要。泥炭地的碳汇含水量极高的苔藓和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