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好四处诵经来偿还债务,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对修学佛法的决心从未动摇。住持看到法远禅师在困境中依然坚韧不拔,法性具足,这才决定让他接掌住持职位。法远禅师深知“心是怨家,常欺误人”的道理,他忍耐再忍耐,终于戒除了忿怒,超越了束缚,达到了《法句经》中“舍弃忿怒,灭除慢心,超越一切束缚,不执着心和物;无...
法远禅师智慧显发,曾经与达观昙颖禅师等七八人结伴游蜀,中途几遭官府之横逆,皆因法远禅师足智多谋而得脱险。众人皆因为他通晓吏事,故又称他为“远录公”。浮远禅师的忍辱精神堪为后世学道者的楷模。法远禅师曾经与天衣义怀禅师率众同参叶县归省禅师;。归省禅师一见他们,便大声呵斥道:“汝辈踏州县僧,来...
不肖之者,奸险诈佞,矜己逞能,嗜欲苟利,一切不顾。故禅林得贤者,道德修,纲纪立,遂成法席。厕一不肖者在其间,搅群乱众,中外不安。虽大智礼法,纵有何用。智愚贤不肖,优劣如此,尔乌得不择焉。《惠力芳和尚书》【译文】法远禅师在写给惠力芳和尚的书信上说:人有智、愚、贤、不肖之分,如同水火不...
文忠加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庵主小注:浮山法远禅师:宋仁宗赐号圆鉴大师!为欧阳修以棋说法传为千古佳话;圆寂后范仲淹为写塔铭。 浮山法远: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甚么处? 庵主...
【译文】浮山法远禅师说:当住持的人,最要紧的是首先要确定取舍:哪些事是有益于法门的需要举办,哪些事是无益于法门的应当放弃。这样对于宜取宜舍的事,住持能够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那么法门的安危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然而丛林僧众能够安和共住,并不是由一天形成的。同样,丛林面临危机,也不是由一天所致...
《禅宗九带》的作者是法远禅师,北宋禅宗临济宗僧人。远离功名利禄,以示洁身自好,故人称远禄公,后谒叶县归省,在此期间,法远禅师不畏劳苦,坚志力行,终成大器,得到归省禅师的印可,嗣其法。晚年将自家法门归纳为“浮山九带”。 °《禅海十珍集》之《浮山远祖禅宗九带》 ...
浮山法远禅师一生得力之处就是“为法忍耐”,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得起考验。归省禅师不接受他挂单,骂他、打他、用水泼他,甚至罚他变卖衣单,补偿公款,即使睡在走廊檐下,也要房租,这一切都无法打退他千里求法的心愿,难怪最后连归省禅师都赞他是法器了。看今日学者青年,名曰参学,若食住待遇不好,则急...
【译文】法远禅师对潭州道吾山可真禅师说:修学佛法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切不可在人前卖弄口舌,或时说一些莫名其妙的机锋,或时道几句不着边际的见解,让那些初学的人乍听起来莫测高深。其实这种人啊,只是惯弄虚头而已,犹如在厕所的墙壁上涂了许多彩色,外面虽是好看,其实里面臭不可闻。【提要】这一篇训...
浮山法远禅师摘自:五灯会元 - 宋·普济舒州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人也。投三交嵩和尚出家。幼为沙弥,见僧入室请问赵州庭柏因缘,嵩诘其僧,师傍有省。进具后,谒汾阳、叶县,皆蒙印可。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开堂拈香曰:「汝海枯木上生花,别迎春...
《与青华严书》【译文】法远禅师说:住持位居在上,应以谦和恭谨的态度善待大众;各执事位在住持之下,必须尽心承奉住持。这样上下既能融洽无间,住持的道法才能得以发扬光大。反过来说,假如在上位的住持骄矜倨傲,自命不凡,那么在下位的执事就会显得轻慢冷漠,逐渐与住持疏远。这样上下各怀异心,不能互相沟通,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