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草木药材,皆秉天地之气而生,因天地、四时、阴阳、五行的变化而形成不同的“象”,“ 温凉寒热,四气是也,皆象于天” 。中国古代的中医大家们,根据中药的外形、质地、颜色、气味、润燥、习性、 生成环境等物象,通过比较、归纳、类推、联想等方法,应用象思维,取象比类,逐渐形成了中医特色的药性法象理论...
【摘要】采用分析与归纳方法,探讨中药特殊药象与特殊功用的相关性,揭示中药法象应用的特殊规律,为单味药物的法象认识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建立与运用“药象与药性合参”的方法,探讨药物复杂变化之药理机制。研究发现:中药的结构、形态、质...
2.1 理论渊源 从《宋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可以看出,法象理论可见的最早记录是在《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当时流传的本经与现在的版本不同,现在流传的本经版本中并无“丹砂法火色赤而主心”一语)。内经中的体现了很浓的取类比象思想,比如《素问·示从容论》就有“援物比类,化之冥冥”之说。又如“验于来今...
徐干《中论》卷2法象诗解君子正己表率人民敬孤独愼幽微行必有检言必有防欢而不媟和而不同尽敬从礼周旋中轨折旋中矩 题文诗: 法象立所,以爲君子.法象莫先,乎正容貌, 愼其威仪;是故先王,之制礼也,爲冕服采, 章以旌之,爲佩玉鸣,璜以声之.欲其尊也, ...
摘要:作为戴震首篇义理论着,《法象论》从"气化"角度阐明了对天人之道与人性 的理解."气化"的过程被描 述为"生生而条理",这表明天人之道不仅是自然"生生"的过程,而且内在"地蕴含着 自身的规定性.同样,以"气化" 为基础的人性既包括"血气"这一自然事实,也包括"天德"这一具有规范性的道德 意识,人性中的自...
一、法象解构:三焦气机升降模型 少阳如枢:《素问·阴阳离合论》言"少阳为枢",小柴胡汤以柴胡为轴心,构建"升-降-守"三维动态体系。柴胡轻扬上行如春木生发,黄芩沉降下趋似秋金肃降,参草枣守中若厚土载物,暗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二、药物法相解析 1. 柴胡为君·升发枢转 形质法象:取根之中段,质轻色黄,...
金元时代的「药类法象理论」是对中药学的一次破天荒式突破,完善了宋代以前人们对中药药理认识的匮乏,极大推动了后世医家对药物的思辨,和清代以黄元御为代表的圆运动派的诞生。从此人们对药物的观察角度多了一个崭新的维度:升降。 这是易水学派给我们中医人留下的财富,是以纯中医理论指导来拓宽中药药理学发展的最后一...
法象药理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理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深入了解法象药理的哲学意义和哲学优势,对更准确地把握药性、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中药法象药理,实际是以“取象比类”为核心,在物质的普遍性中探求其特殊性,以“气一元”论为哲学前提,秉承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将中药置于天地的大环境中...
《黄帝内经·藏气法象论》第二十二篇指出,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藏象的异常有关。例如,当肝脏功能失调时,会出现情绪烦躁、失眠等症状;当脾胃功能虚弱时,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因此,在中医治疗中,调理藏象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手段。通过对藏象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治疗,可以调节各器官的功能,调和气血,从而...
法象是指易的既成物,强调简是强调作。“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一条线是地的本相,多条组合后才称“在地成形”。易简的不同之处,直白的说就是像也的画圆与画一。这本是极其简单明了的行为,但如果用文字作详细说明而没有法象来比照,则极易不知所云如坠云雾。 法象不是用来画来玩的,伏羲深究它,原始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