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道,是唐代地方行政区名,温带季风气候,于唐代贞观元年(627)设立。历史沿革 道,在隋唐属于监察区名称,在唐前期是监察机构而非正式行政机构。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兴起,道成为事实上的地方行政机构,并伴随各地节度使,成为藩镇割据的开始。唐贞观元年(627)置,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
河北道,清朝到民国初期设置的道,属于河南省。辖3府: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分守道,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设立,驻怀庆府。康熙六年(1644年)七月裁撤。康熙九年(1670年)正月复设,驻卫辉府。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四月裁撤。雍正五年(1727年)闰三月复设,驻武陟县,兼管河务。乾隆十三年(1748...
河北道南部地区处于华北平原腹地,西靠太行山脉,北依燕山山脉,域内也多名山大川:“其名山:林虑、白鹿、封龙、井陉、碣石、常岳。其大川:漳、淇、滹沱。”纵观整个大唐的人口发展,安史之乱以前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是河南道,其次就是河北道,而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除了都畿道之外就属河北道,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
河北道包括了:汲县、新乡县、获嘉县、淇县、辉县、延津县、浚县、滑县、封丘县、安阳县、临漳县、汤阴县。武安、涉县,原来属于河北道,隶属河南省,后来划归大名道,也就属于河北了。当时,汤阴比较重要,与安阳、邯郸、新乡属于一个级别。当时比较有趣的是,地名很多都是一个字,涉、磁、林、辉、淇、汲、滑、...
以上河北道安东都护府所辖14都督府中,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等四都督府并无城池。 原高句丽辖区所设州府。 二、河北道二十四州(后增至29州) 1、孟州 会昌三年(843年)设孟州。 辖县五:河阳,汜水,河阴,温,济源。
唐代河北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其设立始于唐贞观元年(627)。其管辖范围位于黄河以北,东临大海,南接黄河,西至太行山、常山,北达渝关、蓟门。此道领有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及安东督护府,涵盖了现今...
河北道的范围,正如其名字,在大河以北、太行以东。这个“道”负责的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的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以及内蒙古东部,整个区域设有24个州,治所在魏州,也就是现在邯郸大名县东部。单从地理位置来看,河北道涵盖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这一区域在唐朝时属于多民族聚居、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频繁的地方。河北道...
历史地名> 河北道 ①唐贞观元年 (627) 置,为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一。因在黄河以北,故名。开元后治所在魏州 (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大街乡)。辖境相当今北京、天津二市及河北、辽宁大部,河南、山东古黄河以北地区。 ②1914年由豫北道改置,属河南省。治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辖境约当今河南济源以东,内黄、滑县...
唐朝河北道行政区,治柳城(今辽宁朝阳)。前身为隋柳城郡,武德元年(618年)改为营州总管府,武德七年改为都督府。辖区包括今辽西一带。唐朝时期的营州主要由朝廷委派的都督管理,是唐朝控制东北地区的前沿重镇。安禄山就曾担任过营州都督。开元七年,唐朝于营州置平卢节度使,统辖平卢军、卢龙军,以及渝关等十一处守捉,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