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崖高跷”流传于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沟崖村,已有百余年历史,可追溯到1900年,先后由臧允宗、臧作钦、臧瑞松发起组织创办,后又经过不断改进,在晚清年间,沟崖村高跷队便闻名于四村八疃。穿过历史长河,沟崖高跷在百姓大舞台“舞”起来,让春节民俗体验“乐”起...
沟崖高跷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既继承了传统剧目的精华,又融入了时代元素。无论是传统剧目《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片断,还是歌唱今天小康生活的歌曲,都表达了人们对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望和追求。新的一年里,沟崖高跷将继续致力于提升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人在年节仪式...
“沟崖高跷”作为一项源自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沟崖村的民俗表演,于2006年被认定为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0年(清光绪26年),由臧允宗、臧作钦、臧瑞松等发起并组织成立。在晚清年间,沟崖村的高跷队伍名声大噪,闻名于周边四村八疃。这门艺术形式经过不断的改进和传承,至今仍保...
高跷也叫做拐子,是汉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沟崖高跷流传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沟崖村,是由三位臧姓村民引进并组织创办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26年,也就是1900年。沟崖高跷把高跷的传统特点完整地传承了下来,那就是:一边跑、一边唱、一边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高跷对于演员的体力要求特别严格——既不能恐高...
“跑”是沟崖高跷最显著的特点,优美的动作、端庄的格调、洒脱的动作,使得表演更具观赏性。“相”是“鼓相”,是沟崖高跷追求高水平表演的阶梯。演员在锣、鼓、铙、钹的伴奏中舞蹈翻跌,表演中转换情绪、变换节奏,使舞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气势。沟崖高跷内容与时俱进,从解放前的经典名著片断,到...
今年在崂山区北宅街道,一支由40位高跷队员组成的沟崖高跷队十分活跃,他们传承一百多年的踩高跷文化,踩着80厘米高的高跷龙飞凤舞,一跳一跃舞出了特色乡土的盛名,颇受群众喜爱。早在2006年就入选青岛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沟崖高跷,一代接着一代,将民间文艺和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市民们在龙年春节品尝 着一道道具有年味儿的文化大 餐.今年在崂山区北宅街道,一 支由 40 位高跷队员组成的沟崖 高跷队十分活跃,他们传承一百 多年的踩高跷文化,踩着 80 厘米 高的高跷龙飞凤舞,一跳一跃舞 出了特色乡土的盛名,颇受群众 喜爱.早在 2006 年就入选青岛市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沟崖 高跷,...
沟崖高跷表演形式多样,根据高度分为高、中、低三种,分别称为高跷、中跷、跑跷。其中,高跷最高可达一丈,最低不足两尺。表演者装扮成各种戏剧角色,通过鼓乐节奏进行列队、行走或奔跑,表演时能做出跳过桌子、凳子、小木桥等惊险动作。部分表演者则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呈现,制造不慎摔倒的假象,引得旁观者...
民间戏舞:胶州秧歌、龙灯、九狮图、烛竹马、崂山沟崖高跷 问题要求各列举青岛的5种民间曲艺和民间戏舞。首先,针对民间曲艺,青岛地区历史上较为典型的有茂腔(胶州一带)、柳腔(平度、莱西等地)、莱西鼓吹乐(传统吹打乐)、胶州八角鼓(曲艺形式)以及胶东大鼓(山东大鼓分支),符合地域特征且数量达标。 在民间戏舞方面,...
A . 正确 B . 错误 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