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螨又称:恙虫、沙虱。沙螨病 沙虱毒的病媒是沙虱,有关沙虱的形态、分类、宿主、生态、分布,沙虱毒的征候,以及广大劳动群众创造的沙虱和沙虱毒的防治方法等等,在葛洪(晋,公元333,317年)、巢元方等(隋,公元610年)”、李时珍(明,公元1596年)等所著的医书上,早有极其简明和确切的记述。恙虫病(tsutsugamushi ...
百度汉语_沙虱: 亦作'沙虱'。 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 3.石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地牯牛又称倒推车、倒退牛、倒后虫,因为它的两根大钳子很像牛角,而且老是倒退着走,所以才有了倒推车、倒退牛、倒后虫的俗称。也有的地方叫它沙虱、沙挼子,因为它喜欢栖息在干燥的沙地中,特别是一些崖壁下的干燥沙地中,尤为的多见。目前这种植物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是热带地区一种很常见的小昆虫。地牯牛...
地牯牛,这一中药名,实际上指的是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它的生长区域广泛,涵盖华南地区以及台湾、四川等地。这种昆虫在中药学中有着卓越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能够通淋、截疟、软坚消症以及拔毒去腐的良药。在临床上,它常被用于治疗砂淋、疟疾、疟母、腹腔症块、瘰疬结核以及阴疽久溃不敛等病症。地牯牛的...
沙虱这种昆虫,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是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在晋代葛洪的《抱朴子·登涉》中描述了沙虱的特性:“沙虱水陆皆有,其新雨后及晨暮前,跋涉必著人,唯烈日草燥时,差稀耳。其大如毛发之端,初著人,便入其皮里,其所在如芒刺之状,小犯大痛,可以针挑取之,正赤如丹,著爪上...
别名:沙虱热、沙虱病、丛林斑疹伤寒。 英文名称:tsutsugamushi disease;scrub typhus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病因:恙虫病立克次体。 常见症状: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 分布:横跨太平洋,印度洋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以东南亚、澳大利亚及远东地区常见。
沙虱,又称恙虫,是能传播恙虫病的节肢动物门蜘蛛纲昆虫。恙虫病由我国晋朝科学家葛洪发现并记载,是世界医学史和昆虫学史上的重大发现。恙螨属恙螨,全世界已知有3000多种,我国有记载的就有350余种。地里红恙螨是分布在我国岭南以南和云贵以东亚热带地区的恙螨种类之一,其体色朱红,幼虫主要寄生于鼠类...
沙虱毒在临床上称为恙虫病或者是丛林斑疹伤寒,主要是由于沙虱在人体皮肤的薄嫩并且比较潮湿的部位进行叮咬,使病原体进入人体体内,从而引起疾病的发作。 这种疾病大多发生在春夏交际的季节,极少数发生在秋冬季。患者可以出现明显的发热,并且伴有寒颤、头痛、倦怠、疲乏、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嗜睡、失眠等表现,病情严重...
沙虱[ shā shī ] ⒈ 亦作“沙虱”。 ⒉ 一种细小而极毒的虱子。 ⒊ 石蚕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石蚕》。 成语词典网m.377r.com 引证解释 成语词典网m.377r.com 网络百科 沙虱 沙虱,又名石蚕,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