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工业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光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相关研究成果9月24日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 该研究由天津工业生物所与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团队等联合攻关完成,创制了一条利用二氧化碳、水和阳光合成...
碳-氢键的直接选择性羟化是合成化学领域长期以来面对的一项重要挑战。随着对高选择性生物酶的发掘和改造,国内外多个研究组在酶促碳-氢键的选择性氧化方面已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然而,对给定底物任意位点上的碳-氢键实现区域和立体选择的多样性羟化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幻般的挑战(dream reaction)。 青岛能源所丛志奇...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近年来,学院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三项重大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超过二十项,以及五十多项市级和合作开发项目,总经费达到六百万元人民币。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丰硕,其中五项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二十多项在国内同类研...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官网消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0月29日10时50分在大连逝世,享年90岁。 袁权(资料图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袁权193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5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0年...
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四所里,有一位91岁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的老人,她仍执着追求做出更先进完美的材料,也会不定期回到所里帮年轻科研人员答疑解惑,她就是国际核材料领域知名的“女中豪杰”戴受惠,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核燃料研制主创者之一。戴老自19 - 广东省立中山图
为应对上述挑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工厂研究室科研团队提出了一种面向非平稳工业时间序列预测的自适应持续学习(Adaptive Continual Learning,ACL)方法,显著提升了预测模型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该研究成果以An Adaptive Continual Learning Method for Nonstationary Industrial Time Series Prediction为题,发表在中...
针对这一瓶颈问题,青岛能源所单细胞中心建立了精确可控的藻类染色体大片段DNA切除技术,首次示范了>100 Kb DNA片段的单重与连续删减,从而为“最小藻类基因组”的设计和“最简植物底盘细胞”的构建打开了大门。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领域取得研究进展,提出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工业机器人变工况故障诊断方法,有效提升了传统数据驱动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算方法的泛化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商用大厂规模工程样机——硝酸肼催化还原制备四价铀技术【200kgU(IV)/d】工程样机成功运行。后处理专项总师系统专家组一行12人,在湖南衡阳实验现场见证了该工程样机的运行、取样与分析过程;核实了200kgU(IV)/d工程样机的四价铀产能、四价铀浓度及含量等参数;听取了项目组研...
12月9日,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组织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重点专项项目“工业过程在线分析检测仪器开发与应用”,开展了综合绩效评价工作。项目成果得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综合绩效评价结果为A级。 项目由沈阳自动化所于海斌研究员作负责人,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