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是整个清代学术的大势,作为清代学术的参与者,沈曾植无法逃离于这一趋势。其书法也是如此,复古的观念思想贯串沈曾植整个的书学思想,以他硕学通儒的素养,没有“古”作为背景依托,他的内心“便觉机阻不安”,“古”成为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从张裕钊、包世臣,到米芾、黄庭坚、欧阳询、唐人写经,再追溯到钟繇、...
由后人整理的沈氏题跋中,碑帖类题跋占据了非常大的比重,成为评价沈氏学术成就时无法忽略的组成部分。 当代学者王谦指出,沈曾植题跋最突出的特点,有思想高密度,这也带来了后人读解时的高难度。沈氏题跋往往信息量大,不仅引经据典,而且多有其独到见解。这首先源于其宽广全面的知识结构,作为晚清具有代表性的大儒通人,沈...
“同、光朝第一大师”。 沈曾植作为当时学界的领袖,影响笼罩后人诸多领域,然而却因其自身淹没史地佛典之学人身份,带给后人难通其意的晦涩感,加之其思想上依恋旧朝的不合时宜,而被学术史长久遗忘。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为了尽可能充分展现沈曾植的多元学术领域,此次出版按“刑律”“舆地”“佛学”“诗文”“书...
沈曾植的书法及其背后的艺术思想对现代书法及文化人群有着深远的启示。首先,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竞争,更是情感的宣泄与思想的展现,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其次,多元融合的艺术风格也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激励着年轻书法家在承袭传统的同时,勇于创新,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通过对沈曾植书法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深刻...
沈曾植自认为书学造诣超过技艺,但遗憾的是,他的著作系统性较弱,主要通过《海日楼题跋》、《寐叟题跋》和书信中的见解来展现真知灼见。他的书学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早年受包世臣影响,批评“始艮终乾”和“中画圆满”的理论,推崇唐代张怀瓘的笔法;中年转向碑帖结合,推崇张裕钊的书法;光绪年间转向...
今据上述诸本,结合沈曾植的书风演变过程,将其书学思想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来叙述。 一、关于包世臣 金蓉镜跋沈曾植书法时称:“先生书蚤精帖学,得笔于包安吴;壮嗜张廉卿,尝欲著文以明其书法之源流正变,及得力之由。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流为一冶,错综变化,以发其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论者谓三百...
可以说折衷融合是沈曾植书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是站在儒学中庸的立场而生发的,也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之一,表现为过犹不及,避免极端,不偏不倚,兼容并蓄,同时也可看到它具有调和折衷,迁就事实的特征。沈曾植提倡的碑帖相融,合而为一的主张,就是沿袭刘熙载之说,站在折衷调和的...
沈曾植书学思想前后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早年受包世臣的影响,笃信黄小仲的“始艮终乾”和包氏的“中画圆满”之说,于用笔的方法用力甚多,对唐代的张怀瓘《药石论》中的“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最为心仪。中年由帖入碑,嗜张裕钊的书法,对《张猛龙碑》、《高湛墓志》、《敬使君碑》等碑非常推崇...
时值清末变法,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风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的“新学”与“旧学”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先进人士纷纷向西方寻找真理,其代表人物便是康有为。沈曾植与康有为交往密切,曾为其发动公车上书出谋划策,但在行动、性格上又颇多不合,两人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较务实,又兼有儒家学者的...
当代学者王谦指出,沈曾植题跋最突出的特点,有思想高密度,这也带来了后人读解时的高难度。沈氏题跋往往信息量大,不仅引经据典,而且多有其独到见解。这首先源于其宽广全面的知识结构,作为晚清具有代表性的大儒通人,沈曾植对于经、史、音韵训诂、舆地、佛、道、医、刑律、版本目录、碑帖、书画等等,无不精通;此外,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