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接受包世臣“备魏”而“取晋”的思想,故对唐人书的论述颇多惊人之语。在他眼里,“唐法”与“晋法”是区隔的,尤其在认识《圣教序》上,他称:“此碑纯然唐法,与晋法无关。然学唐贤书,无论何处,不能不从此入手,犹草书之有永师《千文》也。”[28]在《宋拓圣教序跋》中也提到:“寒儒习书,欲参考初...
“碑帖融合”在晚清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清代之前,书法之道一直是帖学的天下,刻帖、阁帖一直就是学书人的主要取法对象和创作源泉。清中叶后,出现了“碑学”的概念,推崇北碑的古拙、朴厚、粗犷之美,碑派书法逐渐走向繁盛,并由此在审美方向和取法范围等方面改变了帖学书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固有的书学思想。所谓“...
复古是整个清代学术的大势,作为清代学术的参与者,沈曾植无法逃离于这一趋势。其书法也是如此,复古的观念思想贯串沈曾植整个的书学思想,以他硕学通儒的素养,没有“古”作为背景依托,他的内心“便觉机阻不安”,“古”成为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从张裕钊、包世臣,到米芾、黄庭坚、欧阳询、唐人写经,再追溯到钟繇、...
复古是整个清代学术的大势,作为清代学术的参与者,沈曾植无法逃离于这一趋势。其书法也是如此,复古的观念思想贯串沈曾植整个的书学思想,以他硕学通儒的素养,没有“古”作为背景依托,他的内心“便觉机阻不安”,“古”成为他的安身立命之所。从张裕钊、包世臣,到米芾、黄庭坚、欧阳询、唐人写经,再追溯到钟繇、索靖、...
沈曾植以学者兼诗人的独有眼光把握时代、诗与学术的关系,并提出通三关的途径,要实现二者新诗与玄诗的融合,而且是思想层面的融合,此外还要深入理解《论语》皇疏,即对儒学的掌握,综其意,沈曾植认为只有实现儒学、玄学、与诗学的内在沟通与融合,才能达到诗歌的最高...
时值清末变法,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风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的“新学”与“旧学”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先进人士纷纷向西方寻找真理,其代表人物便是康有为。沈曾植与康有为交往密切,曾为其发动公车上书出谋划策,但在行动、性格上又颇多不合,两人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沈曾植在思...
时值清末变法,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风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的“新学”与“旧学”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先进人士纷纷向西方寻找真理,其代表人物便是康有为。沈曾植与康有为交往密切,曾为其发动公车上书出谋划策,但在行动、性格上又颇多不合,两人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较务实,又兼有儒家学者的...
在对沈曾植书法观念的研究中,用心溯研他在书学研究中运用的方法,其意义实不亚于对其书学思想本身涵意的阐发。因此,研究并发掘沈曾植书论,应看重其一生学问及诗学修为与其书法研究之间存在的绝非遽然可分的关系,他的学术研究方式(主要是乾嘉时期朴学)、诗学与诗作特点确实在其书学思想及书法成就之形成过程中发生重要...
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较务实,又兼有儒家学者的风范,主张循序渐进,反对狂飙式的社会变革。值得一提的是沈曾植在1878年结交广东名宿陈澧,1898年入张之洞幕府,执掌武昌两湖书院,这两份经历对他一生祟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张之洞推行洋务运动,善用权术和智慧作折衷新旧之论,沈曾植非常拥护。
时值清末变法,整个社会体制与思想风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的“新学”与“旧学”之争是非常激烈的,一些先进人士纷纷向西方寻找真理,其代表人物便是康有为。沈曾植与康有为交往密切,曾为其发动公车上书出谋划策,但在行动、性格上又颇多不合,两人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较务实,又兼有儒家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