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书法精选9幅,你最喜欢哪一张?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寐叟,晚年自称巽斋老人、逊斋居士等,嘉兴人。他于清光绪六年(1880)中进士,曾任职刑部贵州司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后外调任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宣统二年(1910)因病归隐,辛亥革命后侨寓上海,与郑孝胥、姚文藻等往来密切,与康...
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博取时期(1911年以前),风格积淀期(1911—1920),风格定型期(1920—1922) 沈曾植百年墨迹选 新书推荐 《二十四书品》是冯剑星探讨书法研究的理论专著,经历7年时间写作,5年时间修订,被书法大家周俊杰先生誉为“传世之作”。该书以“高僧说禅,名妓谈情”的手法,第一次划分了...
如果说,沈曾植书法前期所受影响的包世臣本身在技法的呈现上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在长期浸润帖学技法之下碑派技法探索还不够成熟的话,沈曾植通过嗜研张裕钊转折方硬、增强骨干的碑体书法之后,其将所熟知的安吴技法与魏碑楷书形态进行有效地探索,特别是宣统二年,沈曾植乞病归养,并从此寓居海上,于书法创变上有更多的时间研...
沈曾植书法以古为变,以古为新,是近现代书法“碑帖融合”的代表性人物,其一生的书法嬗变路径犹如近现代书法演变史的缩影,也是文人治书的典范。2022年11月在沈曾植逝世10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藏沈曾植手札——东轩翰墨》出版发行,共收录沈曾植遗墨321件,均为首次公开。...
沈曾植书法欣赏 沈曾植《行书杜甫月诗轴》纸本行书 134×33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释文: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款署:骏声先生属,寐翁。 钤印:寐翁(白文)、海日楼(白文) ...
沈曾植书法对中国将来书法艺术发展之价值,亦应作如是观。沈曾植与其他书家书风相比,在他人具有大体统一风格的情况下,其书法却具有艺术面貌的“唯一”。作为学术通人,在治学的具体而微的方面,寐叟与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相比,如志趣,如研究方法,各有区别,但就总的治学而言,则有大体相同的路数。在书法...
▲沈曾植书法扇面 此扇面为沈曾植为“德先”所作,所录诗歌为宋代词人张鎡的《南歌子·种玉能延命》。 ▲沈曾植四屏 此四屏书法作于寐叟生命的最后一年,1922年,当为其晚年绝品。 (左上:包世臣论书诗;左下:朱彝尊论画绝句;右上:洪亮吉论诗绝句;右下:厉鹗论词诗;) ...
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寐叟。初别号小长芦社人,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等。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初学者、诗人、书法家。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于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等,浙江嘉兴人。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沈曾植以行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爨[cuàn]碑)。他在书法上没有像包世臣那样钻牛角尖,而是主张古今融合,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