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符的祖父、父亲都是科举出身,曾任职监司词林。沈德符自幼生长于北京,曾在国子监读书。据说他聪敏好学,每天都要读一寸厚的书籍。他精通音律,熟谙掌故。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后在会试落第。沈德符所撰《万历野获编》,多记万历以前的朝章国故,并保存了一些有关戏曲小说的资料。除《野获编》外...
沈德符,生于1578年,卒于1642年,字景倩,一字景伯,又字虎臣,浙江嘉兴人。以下为其详细介绍: 一、生平经历 沈德符自幼随祖父及父亲寓居京师,其祖父、父亲均以进士为官。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他刻苦读书,博洽好古,习闻国家掌故。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沈德符中举人。 父亲去世后,他南归故里,广搜乡里雅谈及...
沈德符〔明代〕 野赛俚偏竞,村春静不哗。 黍嬴偿酿肆,禾早妒邻家。 庐样偷蜗小,篱身趁竹斜。 来辰知不雨,日脚剩红霞。¤ 完善 初夏即事三首 沈德符〔明代〕 四序推佳候,胜春正夏初。 名香通静境,安步薄高车。 赚蝶花藏幕,惊蝇枕堕书。
这篇文章选自明代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描绘了王锐在彰德知府任上的治政特色。王锐以严苛与高效著称,尤其在防涝、治安和教育等方面表现突出。他不仅通过修建排水沟和设置夜间巡逻来维护城市安全,还注重塑造学风,推动教育发展。王锐的治理不仅务实有效,且带有强烈的个人威信,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和对比手法反映了他的...
综合以上五点,可以说明,小说第53—57回的确如沈德符所言,是由他人补入的。 补入者之一是位性情豪放乐于助人的苏浙一带的下层文人,他不熟悉山东方言俗语,也 缺乏原作者那样的幽默;他喜欢《太和正音谱》中的曲子;他的叙事能力远不及原作者那样细腻老辣,且补写时较为匆忙。
假文物、假名家书画这些玩意,自古以来就有,不算奇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吴中一带古董赝品更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里就有详实记载。 沈德符在其著作《万历野获编》第26卷中,放了一句狠话:“骨董(古董)自来多赝。”自古以来古董就...
《沈德符集》是明代著名学者沈德符的诗集,共22卷,包括各体诗歌,另附录收序文两篇。除了《万历野获编》外,沈德符存世著述大体备于此。沈氏诗集仅存明刻本,有批校,整理者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为底本,原书模糊不清的地方,则以湖南图书馆藏本补正。本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沈德符著 明朝志存记录 《万历野获编》为明人笔记。三十卷,又有补遗四卷。明代沈德符撰。沈德符(1578—1642)字景倩,又字虎臣、景伯,明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中举人。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科举出身,曾任职监司词林,他自幼...展开∨ ...
1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明朝晚期的才女冯小青在《读牡丹亭绝句》中写道“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牡丹亭》之所以能在当时产生极大影响,主要是因为它( )A.曲文雅致,唱腔徐舒婉转,成为经久不衰、脍炙人口的...
沈德符是明朝的文学家,出生于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生长于北京,十二岁时父亲过世,而后跟着母亲回到家乡。家中父亲、祖父都是科举出生,可以说是出自书香门第,沈德符的祖父是原任陕西按察司副使,因简慢抚台被弹劾,当即自行解任归乡,居于秀水之长溪村,沈德符回乡后即由祖父教养,祖父曾教导他的史传典故和治学精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