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孙模型(又称梅子布丁模型、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是汤姆孙(J.J.Thomson)1898年提出的关于原子结构的一种假设,1903年、1907年作出了进一步的完善,认为原子是球体,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地分布于球体内,带负电的电子一颗一颗地镶嵌在球内各处的一个个同心环上,第一个环上可放5个电子,第二个环上可...
1.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又叫西瓜模型)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呈电中性的,即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因此,他提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
知识点1:原子的两种模型1.“枣糕模型”:科学家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原子结构模型.汤姆生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面,所以汤姆生的原子模型也被称为“”.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这一模型很快就被新的实验事实所否定2.“核式...
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 ◆ 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揭开了 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 汤姆生的枣糕式模型:原子是 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整 个球内,而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那 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继续 退出 α粒子散射现象 绝大多数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能沿 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 粒子却发生了较 大的偏转,并且...
状模型”指的是什幺?】答:汤姆生枣糕状模型是在早期探索原子内部结构时, 由汤姆生提出来的一种“原子结构”,其观点是:原子内部的质量与电荷量如 同“糕”一样均匀排布,电子如同枣一样嵌入其中。枣糕状原子模型被卢瑟福 推翻,这就是典型的α粒子散射实验(轰击金箔),卢瑟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 原子“核式”结构。
西瓜核式模型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实验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他提出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粒子,其中镶嵌着许多电子,中和了正电荷,从而形成了中性原子。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人们称为枣糕或 西瓜核式模型。
4.汤姆生的 “ 枣糕模型 ”:原子像一个实心球体,均匀分布着带正电的粒子,电子镶嵌在其中,犹如糕中的枣儿。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 “核式模型_”:原子中间有一个带正电的__核__,它只占有极小的体积,却集中了原子的儿乎全部质量_,带负电的电子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在核外较大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相关知...
是枣糕模型,使原子结构的一种讨论,最初人们认为原子不可分,但是汤姆生从原子中打出电子推翻这一观点,汤姆生随后提出了枣糕模型,认为原子是一个个球,电子如枣糕中的枣均匀镶嵌带正电的糕在上面. 分析总结。 是枣糕模型使原子结构的一种讨论最初人们认为原子不可分但是汤姆生从原子中打出电子推翻这一观点汤姆生随...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 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 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