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汤和最终得以善终。这主要得益于他的敏锐觉察和适时的退让。在朱元璋称帝后,面对朝廷中的权力斗争和朱元璋的猜忌,汤和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 首先,汤和懂得审时度势,及时请求告老还乡。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汤和因年老体衰,向朱元璋提出了辞官的请求。朱元璋虽然有些不舍,但最终还是批准了他的请求,并...
汤和最终得到了善终。汤和是明朝初年的重要将领,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不仅在朱元璋起义之初就加入其队伍,成为朱元璋的重要部下,而且在后续的征战中屡建战功,为明朝的建立和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汤和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认可。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仅勇猛善...
明朝开国元勋徐达、汤和作为二十四将排名靠前的二人,都得到善终。徐达的人物介绍 徐达(1332年-1385年4月7日),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
是的,汤和在明初时期得到了善终 2楼2023-12-28 16:18 回复 带带大酱油 朱元璋对汤和已经没有任何怀疑,使得汤和在后来的岁月中可以和家人幸福度过晚年 3楼2023-12-28 16:18 回复 带带大酱油 与其他明朝的开国功臣相比,能够得以善终的人少之又少,而汤和的明哲保身或者隐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4楼20...
不过,汤和及其后人,虽然算是难得的得以善终。但在汤和死后,其后人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尾声。 比如爵位一事。 汤和在明朝开国的时候,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李善长、徐达等人一起,成为开国公爵。但后来还是凭借着军功,受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汤和死后,更是被追授为东瓯王。 按照明朝的爵位传代制度,汤和这个信国...
最后两句是 “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 ,其实也是对朱元璋的一种回应,那就是我配合你的要求,上缴兵权,我也希望我最后能够得以善终,我的要求也不高,只求死后有一个安葬的地方就行了。这一句其实非常打动朱元璋的内心,他是朱元璋的引路人,后来朱元璋要自立门户,也是汤和第一个站出来,主动拥护...
却不得善终。朱元璋看着跟随自己一生的部下,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他知道,汤和真的老了,对朱允炆已经构不成威胁,那就让他安享最后的几年时光吧。他安慰了几声老部下,放心地离开了汤府。就这样,汤和最终保住了性命,活到69岁寿终正寝,得了个善终,比起那些老战友,他已经足够的幸运了。
汤和对于廖永忠所受到的不平待遇,谈迁在《国榷》中表示不满道:“夫窥旨不过冀一时幸,非罪也!获减禄赏十之二,何足损其功。”而正因为朱皇帝完全从一家之私出发,才制造了这种君臣极度不和谐的气氛,“其后功臣多诛绝,早见端于此矣”。】 汤和令朱元璋不满意的地方很多,比如洪武四年征讨四川的时候。 【北线...
欢迎订阅老梁客栈旗下专辑老梁说史,这里有酒有肉,有历史,客观里边儿。请大家好,我是老梁,今天呢,我们聊一下朱元璋几乎杀光了所有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成为善终的那一个明朝啊。有个特殊的开国元勋,他是武将,也是奥斯卡影帝。他呢,是朱元璋起家最早的大股东,却在封赏时被朱元璋故意降格,最后又成为朱元璋舍不得杀的...
置身事外,完全接受监督,朱元璋就相信了他是忠心为朝廷效命的绝无二心的忠臣。试问朱元璋怎么会对如此忠心的发小下手呢?总之,汤和太了解朱元璋这个发小了,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朱元璋在顾虑什么,所以他对症下药,主动交出兵权,把自己的权利削弱到最小,这也是他能够善终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