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开始,江晓原为法国著名科学杂志《新发现》(Science & VIE)中文版撰写“科学外史”专栏,杂志停刊后又移至《第一财经日报》,至今已经18年。2013年起,专栏文章多次结集出版,目前已经推出5卷本。近日,《科学外史》IV、V卷出版之际,江晓原接受了澎湃新闻的专访。江晓原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于...
作为科技史专家,江晓原也发表了自己对人工智能的看法,他认为,人工智能如果发展得过快,会带来不少负面的东西,会很危险。江晓原的文章多是反思“科学主义”的弊端。比如在《科学外史》Ⅳ、Ⅴ卷中,江晓原就对看似“科学”“真理”的事情进行了大胆质疑的精神,并进行考证和分析,提醒大家全面看待科学、科技问题,时...
江晓原:科幻,以前一般讲的是科幻文学,实际上一直很小众。尽管《三体》畅销,但它在整个中国科幻小说界完全是一骑绝尘,其他科幻小说的销量,通常就是几千册,现在这个局面依然没有改变。所以,《三体》或者说刘慈欣,并没有改变科幻文学的小众性。我曾经在2015年出版的《江晓原科幻电影指南》封底上写过一句预言:“...
读在·徐汇丨江晓原:让我们真的读书 江晓原:让我们真的读书 文/马信芳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跨界”往往使作家艺术家科学家成为佼佼者,诚如生物界的杂交优势。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莫里斯、麦金托什等都佐证了:一个领域里的特长往往会在另一个领域里散发出不同的光芒;多领域涉猎的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在进行创作和...
江晓原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科学外史》写作:“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都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他说,“外史”其实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
读书|以身作例,江晓原教授讲述如何读书、评书和写书 《为你读书》江晓原 著 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本书为江晓原谈论读书生活的文集。收录的文章分为四辑:辑一为“读书的故事与体会”,包括少年和青年时代相当奇特的读书生活回忆、书房建设的技术性考虑、读书生活的个人体悟等。辑二为“读书时的思考与疑问”,选...
江晓原的2023私人书单 《不合时宜的考察》,商务印书馆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类未来》,中信出版集团 《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广东人民出版社 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研究领域包括天文学史、性学史、科学文化等。主要著作有《天学真原》《...
作者江晓原教授创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科学史系,他写作的“科学外史”专栏超过17年,至今仍在持续进行。《科学外史》不是高不可攀的大厚书,在这本书中你会发现那些耳熟能详的科学大神也都有着普通人的面孔。那些蒙着神秘面纱的重要科学事件,也完全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牛顿、霍金,数学家、...
同时,江晓原又以他的中国性文化史研究闻名,是“文革”结束后国内最先发表性学史研究成果的学者。他写过文章《中国十世纪以前的性科学初探》,这方面的代表作是《性张力下的中国人》。近年来,他又对科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幻作品进行科学史研究,也已经有相关作品出版。 在所有这些研究身份之外,江晓原还是一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