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一名句,源自三国时期的蜀汉历史,具体出处有两种说法。一说它出自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征前对后主刘禅的谆谆教诲;另一说则认为它源自《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刘备的誓言,表达了他与曹操势不两立,决心恢复汉室江山的坚定意...
汉贼不两立;发音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释义 比喻有我无你。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示例 惟有杜氏一个,直如添上敌国一般,心中竟安排下“汉贼不两立”的主意。(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六十七回) 王业不偏安;帝王所从事的事业,是威慑天下臣民、治理万方...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此语乃吾蜀汉丞相诸葛亮所言,出自其《后出师表》。其意深远,乃强调正统与非正统之对立,以及政权不可满足于偏安一隅之志向。 “汉贼不两立”,其中“汉”自是指吾蜀汉,刘备乃汉室之胄,自承汉统,视蜀汉为汉之正统延续。而“贼”则是指曹魏,诸葛亮以为曹魏篡汉,乃非法之政权。此...
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 此句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意思解释为: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 一地。用来比喻势不两立,不共戴天,有我无你。 王业不偏安,出自于《后出师表》意思是,虽然刘备政权已经 在益州称帝了,但是我们是绝对不会满足于目前的这一点小小领土 ...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
考查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思路分析与延伸:译文: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苟且偷安于一地,所以委任臣下去讨伐曹魏。以先帝那样的明察,估量臣下的才能,本来就知道臣下要去征讨敌人,是能力微弱而敌人强大的。但是,不去讨伐敌人,王业也是要败亡的;是坐而待毙,还是主动去征伐敌人呢?因此委任臣下,一点...
两立:两立liǎnglì双方并立;同时并存势不两立 偏安:(动)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领土:~一隅。 讨贼:讨伐贼寇。 小提示:"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中的词语释义来自AI,仅供参考。 相关分类 先帝深虑两立不偏偏安讨贼 ...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
解析 译文: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结果一 题目 将下列空缺处补充完整。(1)臣之壮也,___;今老矣,___。(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不仁;___,不知;___,不武。 答案 故答案为:(1)犹不如人 无能为也已(重点字:犹)(2)...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句话出自《后出师表》,是诸葛亮表达他坚决反对蜀汉政权偏安一隅、不积极北伐中原的决心。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详细解析如下: 首先,“汉贼不两立”指的是汉朝和曹魏不能同时并存。这里的“汉”指的是蜀汉政权,而“贼”则是指曹魏政权,因为诸葛亮认为曹魏篡夺了汉室江山,是有悖于道义的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