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六部的满汉尚书之争,早在顺治时期就萌芽,演变成清朝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六部事务由关外的诸王、贝勒兼管,满、蒙大臣统治下的尚书体系初具规模。然而,直到顺治五年,才正式设立汉尚书,品级低于满尚书,构成满汉双轨制。在《大清会典》的规定下,满尚书主掌印信,而汉尚书负责主持稿务,形成了明确的分...
他非但没有触动满汉双轨制,反而通过信用其弟怡亲王,始建军机处,剥夺内阁职权,并十分注意军机大臣的满汉均衡,并在死前委任的顾命大臣大半为旗人,彰显他使权力机制既恪守“内满外汉”祖制又成个人独裁工具的心态。 戊戌维新前夜,僭主慈禧的心腹荣禄,不是当面警告康有为“祖宗之法不可变”,以示对光绪帝的藐视么?他...
人们对于满清阁部的双首长制,在日常的权力运作,当然关注。遍查清史,却发现运作情形很简单。以执行政府职能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为例,通清一代均设满汉二尚书,满汉左右侍郎各二名,就是说每部有正部长二、副部长四,而且都强调族群出身,凸显以满驭汉。不待说,自清初立此体制,仅中央官制的阁部首长,...
不过,贯穿于清代全部权力史的满汉双轨制,也非满清列帝所追步的金元机制的重复。它的结构准则是“以满驭汉”,而作为权力支的满洲八旗,其实是以满 洲权贵为核心的满蒙汉人组合的军事共同体。它设官分职必定区别满汉,而汉军与汉臣虽属同族,却有体制内外的区别,就是说汉军旗人作为满洲“世仆”,享有满 洲血统贵族...
丁忧制度是汉人特有的制度,大清入关之前是没有的,也就是说丁忧守制并非满洲民族的传统习俗,然而清政府统一中原,并任用明朝官员参政,就得参照前朝旧制来规划和完善清朝的职官制度。但满官是否也要和汉官一样丁忧,就成为了清廷关注的问题之一,顺治十二年,汉官都察院监察御史陈启泰上奏顺治:“今汉臣仍尊往制,...
袁世凯称帝,根本就是一出闹剧,哪还能分出是汉制还是满制?看看下面这段文字,楼主就明白了!!袁世凯于1915年12月12日接受帝位,次日于中南海居仁堂接受了百官朝贺,改国号为中华帝国,改元洪宪,色尚赤,国旗于五色旗上加红日一轮,表示“五族共戴一君”。当日,他发表简短演说道:“大位在身,永无...
在祭祀形式上,旗籍汉军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烧旗香”的仪式。即以萨满所谓人神附体,戴神衣神帽,祭祀动物神、天地神,手持单鼓,并敲打单鼓鼓点。这是一种汉军八旗所特有的祭祀体制。它兼具了满、汉两种文化的特点。作为满族萨满跳神的分支,它又渗入了汉族祭祀的文化因素,具有鲜明的满族文化特点[16]。
清代妇女服饰基本上保持了满、汉两民族原来的形制,其中也有交融。清代妇 女日常所穿的服饰,分为汉族和满族两类,满族都穿长袍,汉族则以上衣下裳为主。 清代服饰较明代有显著变化,其中由结带变为钮扣,钮扣从明末开始使用,到清代 则变成衣服中不可缺少的衣饰。钮扣的形制为中式扣,最早只用在领子上,领子由 ...
刻制写有满、汉、蒙三个民族文字的印信一枚 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