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李侠: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在被捕后的4个多月里,李白遭受了残酷的刑讯逼供,但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信息。妻子裘慧英带着年仅5岁的儿子前去狱中探望,李白平静地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个人的安危都不重要了。”1949年5月7日晚,国民党特务将李白等12名...
当一段段红色的电波,及时准确地传到党中央,当人民胜利的喜悦,及时准确地传到了白色恐怖区,一部电台,就像一支无形的庞大军队,扰得敌人坐立难安,这,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历史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也如同电波一般,永不消逝。参考资料:[1]于继增.红色特工传奇之:《永不...
5月7日,裘慧英带着孩子来探望李白 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李白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今后我回来当然最好,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当天夜里 按照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 李白被敌人秘密杀害,年仅39岁 这一天距...
正是因为包括李白在内的无线电分队战友们的努力,在一年多的长征途中,红五军团电台工作没有耽误过一次,让“永不消逝的电波”伴随着红军长征。在艰难困苦的长征途中,红五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全军的后卫,走在全军的最后面,生存状况更为困苦。无线电分队因为带着发报机、收报机、发电机、内燃机、汽油、蓄电瓶等沉重的...
李白1910年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的一户贫农家庭,原名李华初。他9岁上小学时,学校老师深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潮影响,常用《新青年》和《湘江杂志》所载文章教育学生,使李白从小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他13岁因家贫辍学后外出务工,到一个染坊当学徒。这种经历让他体会到社会的不公,所以大革命时期,15岁的...
提到《永不消失的电波》相信很多人都看过,电影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不顾个人危险,向根据地传递情报,并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电影里李侠的原型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烈士:李白。李白1910年5月7日出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就成为了通信连的一名战士。1937年10月...
【学党史】永不消逝的电波——李白烈士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在上海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共产党员李白,以他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的李侠对党忠心耿耿、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事迹,真实地再现了李白烈士的一生。李白 李白,原名李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一幕,如今,它早已从上海走向全国,成为一张知名的文化名片,几乎每一位看过的观众,都被里面那位沉稳坚定的电台发报人李侠所深深地感动,但或许还有不少人不知道,李侠的人物原型就是李白。时至今日,李白的事迹依然被不断地改编成电影、话剧、舞剧等影视作品,更多的年轻人都被他的...
1958年,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开创了谍战类影视作品的先河。片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就是我党最早的无线电台工作者李白。李白原名李华初,1910年5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共产党的无线电专家专门学习了无线电技术,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27岁的李白奉命前往上海...
李白。(资料图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唐代诗人李白这首传诵了一千多年的名诗,对长沙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的乡亲来说,格外亲切。因为这块土地上,也诞生了一位李白,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公“李侠”的原型,他是中国无线电波之父、十大红色特工之一。“电台重于生命”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