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是革命烈士李白。李白,原名李华初,湖南浏阳人,生于1910年。他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投身于革命事业,特别是在上海长期从事地下电台工作。 李白曾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跟随组织转移到苏区。在红军中,他担任宣传员,并因无线电通信技术成为关键技能而被选送到瑞金红军通...
做一名孤身深入敌后的谍报人员绝非一件易事,除了需要业务能力过硬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在敌后坚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永不叛党。在这条看不见硝烟的隐蔽战线上,每一个地下工作者都如同一只风筝飘在敌人时时处处的包围监视中,而那条脆弱的与延安相连的风筝线能依靠的只有地下工作者心中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
最终,在上海解放前夕,李侠的电台不幸被敌人侦破,我党情报战线上的这位英雄,倒在了敌人罪恶的枪口下。李侠的原型人物,是我党的地下电台工作者李白。李白从事革命电台工作,是从红军时期开始的。1930年8月,李白参加红军,成为通信连的一名战士,开始了他与电波结缘的人生旅程。1934年6月,李白到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
1958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全国,让国内的观众永远记住了电影中的男主角李侠,也让国人真正知道了那些常年隐蔽在地下,为我党我军传递秘密情报的战士们究竟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代价。李侠的原型有这三人的素材,也有金映光、朱慧...
永不消逝的电波 李白事迹简介 李白(1910一1949),湖南浏阳人。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红军,后转入江西苏区学习无线电报务,担任军团无线电队政委,并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受党组织委派来到上海开设电台,从此...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以李白为原型拍摄的。李白(1910年—1949年)原名李华初,出生于湖南浏阳县张家坊板溪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25年,大革命开始,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不久,15岁的李白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31年初,红一...
12月30日凌晨,她接收到李白烈士的最后一条电波,电文的内容是“同志们,永远再见了,我会永远想念你们的”。从这以后,苏采青对电波的尽头,开始了大半辈子的寻找。2005年11月,苏奶奶看到报纸上有一个专题栏目:永远的丰碑,其中有一篇叫《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李白。她说,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他们当时经历的那...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后代亲述红色往事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在《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中,男主人公李侠在最后关头吞下电报时的情景成为几代人心中对英雄的永恒记忆。 影片中“施祥宝”原型为朱祥宝的幼子——70岁的新赵家宅居民、党员志愿者张敏捷,从记事起,就感受到了母亲朱祥宝对子女...
红色电波 在白区长空传播 沂南县县志编辑科科长徐庆芳的老家与世和庄相邻,年少时他就听说隔壁村有一名“搞地下电台”的烈士牺牲在上海,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人物之一。进入县志部门从事史料搜集工作后,徐庆芳在1994年第一次正式接触到关于秦鸿钧的资料。老家地理位置上的情感临近,再加上从事县志编纂工作属性,...
1958年,共和国开国上将李克农提议,创作一部反映我党隐蔽战线英雄人物的影片,随后,以上海“秘密电台三杰”为主人公原型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被搬上银幕,并迅速叫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经典。2007年,韩慧如出版了革命回忆录《真正的共产党人》。在此之前,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同志的夫人齐心...